滨海艺术中心呈献“实验剧场”,四场节目包括“海人”实里达人流离失所的故事,殖民时期知识分子抗战经历,从中审视个人、社区、社会和国家的形成轨迹,邀请观众重新思考自己在纷扰世界的位置。

沈绮颖曾为《海峡时报》中国特派员,目前旅居美国和德国,作品收藏于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新加坡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等,2024年参与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曾在2017年受委为诺贝尔和平奖摄影师。

首演后五年,今天的郭庆亮将《水》视为一部关于迁移和流离失所的作品。“放眼国际,人们因为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若我们细看实里达人的故事,也许能引起深刻共鸣,它让我们思考外面的世界,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位置。”

“Air”由阿迪·柯斯南(左)和郭庆亮联合执导。(李冠卫摄)

《有那么一天》是现场演出,既没有视觉展览中的固定空间,也没有墙上乖巧稳定的叙述文字,更没有可随时翻阅的展览手册。她说:“我在戏剧方面完全是个新手。这次是持续一小时的现场表演,一切都通过身体、声音和多屏投影现场传达给观众。这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

发掘被忽略的历史

为艺术季掀开序幕的,是戏剧盒的引录剧场作品“Air”(《水》,air在马来文中指水)。这部有关迁移的作品,讲述新加坡原住民实里达人(Orang Seletar)遭到剥削和边缘化的经历。实里达人曾居住在新加坡,沿着实里达河以打渔和运载甘蜜为生,后来受城市发展影响,许多实里达人迁居到马来西亚柔佛的地不佬河岸或陆上居住,至今已有两三代人。

从50页的家族史中发掘出一段常被避谈和忽略的历史,本地艺术工作者沈绮颖通过文史研究、摄影摄像和表演讲座等媒介,通过《有那么一天》(One Day We’ll Understand),以一种期许的口吻与殖民叙事展开申辩和对话。这项超越十年,并在持续发展的作品,将首次以剧场作品的形式在新加坡上演。

深入实里达人的故事

艺术表达当中可能饱含各种声音和立场,而且互为矛盾,譬如摄影本是殖民意味浓厚的艺术媒材——自19世纪摄影技术普及化后,大量来到东南亚的西方摄影师以镜头捕捉他们眼中的东方风情。而沈绮颖偏要以这种深具“殖民”色彩的媒材来解构殖民,突破历史框架对艺术的限制。

沈绮颖同时也在学习台词表达技巧,包括说话的节奏、传递给观众的能量,如她形容:对于视觉艺术家来说,这简直是火箭科学。但她也强调,制作团队的要求是“不要用演的”。站在舞台上的她,将不是一名新晋剧场演员,而是艺术工作者,是孙女、研究员、母亲等多重身份的杂糅。她思考:应该把过去的什么传给下一代?战争和殖民主义的记忆又会如何影响当今世界?

《有那么一天》源自一段曾被避谈的家族史。(滨海艺术中心提供/Joseph Nair摄)

沈绮颖的祖父沈焕盛出生于马来亚霹雳,原是华校校长兼任左翼报章《怡保日报》主编,日据时期曾参加抗日活动。1948年,英国殖民政府在马来亚实行紧急法令,遭驱逐出境的沈焕盛回到中国广东梅县,加入中国共产党游击队,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处决。如今,在广东梅县诰上村,矗立着一块刻有“烈士沈焕盛之墓”的纪念碑。

一段新加坡沿海原住民的迁移史,如何与现代发展、土地边界和国族认同相互映照?回溯紧急状态下尘封的家族史和个体的生命历程,能否为历史提供不同叙事?7月12日至9月7日,滨海艺术中心将呈献2024年当代艺术季节目“实验剧场”,邀请观众通过四场节目审视个人、社区、社会和国家的形成轨迹,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之今日,从历史理解当下。

郭庆亮则在受访时说,实里达人这样的原住民,是构成新加坡社会、文化、历史和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却遭到边缘化和遗忘。“我们有时好像忘了新加坡是个岛国,四周环水。相对资本主义驱动的现代化社会,实里达人的生命和时空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回访这段历史是为了持续深入研究,也借由重演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故事。

2015年到2019年,沈绮颖到马来西亚霹雳、泰国南部和平村、中国北京、广东和福建等地实地采访,在一代历史见证者逝去以前留下口述历史,然后将收集到的资料以摄影展、表演讲座等形式,多年来不断呈现给世人。起初,她试图从家人口中了解更多关于祖父的故事,遇到的却是犹疑、噤声、拒绝和不理解。当法律和政治的声量过于喧嚣,而直接对话也容易碰壁时,艺术创造也许是帮助人们持续修复和维持记忆的一种方式。

负责现场奏乐的乐手王璎璎(Cheryl Ong)谈到创作过程时分享到,她需要尝试以不同的声音回应剧本,根据沈绮颖的文本进行即兴创作。“我们创造了几个声音世界,与表演中的文本、视频和肢体动作等元素相呼应。”即兴创作的部分已经完成,他们正在完善每个场景的声音世界,以及时间安排。

而《有那么一天》以英语为主,夹杂华语和客家话,辅以中英文字幕。语言的混杂和政治性,也是建构本地社会的一部分。尽管有些句子用华语说更具亲密感,沈绮颖选择以更能表达自己和诗情的英语来写剧本。同时,她的作品多数在西方艺术世界展出,用英语来创作相较更容易,但她不排除未来以中文创作的可能性。

通过田野调查,深度采访和爬梳历史,《水》讲述了实里达人的故事。他们的挣扎不屈和坚韧不拔,为的不仅是维持每日生计,更是身份的存续。该剧由郭庆亮和阿迪·柯斯南(Adib Kosnan)联合执导,祖法礼·拉希(Zulfadli Rashid)编剧,曾在2019年首演,时隔五年,为何再次上演?阿迪回答说,在制作2019年版本时,受访的实里达人正在面对法庭纠纷,当时他们生活的地方受到土地发展工程影响而入禀法庭。虽然后来赢了官司,但族人失去的,远非金钱能够补偿。这些年来,因为填海工程发展,贝类无法生存,鳄鱼的入侵也破坏了生态平衡,让实里达人的生存再度堪忧。

这两部剧作的另一特色是对作品语言的探索。郭庆亮在谈到《水》时,突发奇想:如果这场马来语演出提供中文、淡米尔文字幕,会不会让它变得更开放普及些?导演阿迪则认为,那样似乎会淡化主题。

语言的碰撞与探索

制作新版的过程中,团队再次拜访旧识,藉由几年前与实里达人建立的了解、信任和情谊,这回更突破表象,深入他们的生活。通过艺术管道,讲述诉讼结果以外的叙事。

本届“实验剧场”节目还有“Rhapsody in Yellow”以及“This Song Father Used to Sing (Three Days in May)”,可至esplanade.com/thestudios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