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少不了到亲戚家拜访。踏入亲戚家,眼前站着不太相熟的亲戚,最尴尬的事就是不知该如何称呼亲戚。叫错会难堪,不叫又没礼貌,许多人干脆一律称呼长辈为“Uncle”和“Auntie”。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辈分在传统礼仪中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在古代,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问:如果孩子跟母姓,堂表称谓还一样吗?

答:孩子跟母姓,确实是一个不知道怎样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是父系社会,是以父亲姓氏为传宗接代。

长幼有序,长辈和小辈之分要搞清楚,姚晓慧说,孩子们对长辈一定要有礼貌、爱心和怜悯,因为孩子会亲眼看着长辈变老,培养他们对长辈的尊敬和爱心很重要。

如果我是男的, 如果我是女的,
1. 我弟弟的孩子称呼我为伯伯。 1. 我弟弟的孩子称呼我为姑妈。
2. 我哥哥的孩子称呼我为叔叔。 2. 我哥哥的孩子称呼我为姑妈。
3. 我妹妹的孩子称呼我为舅舅。 3. 我妹妹的孩子称呼我为姨妈。
4. 我姐姐的孩子称呼我为小舅。 4. 我姐姐的孩子称呼我为姨妈。
5. 我堂哥的孩子称呼我为堂叔。 5. 我堂哥的孩子称呼我为表姑。
6. 我堂弟的孩子称呼我为堂伯。 6. 我堂弟的孩子称呼我为表姑。
7. 我堂姐的孩子称呼我为表舅。 7. 我堂姐的孩子称呼我为表姨。
8. 我堂妹的孩子称呼我为表舅。 8. 我堂妹的孩子称呼我为表姨。
9. 我表哥的孩子称呼我为表叔。 9. 我表哥的孩子称呼我为表姑。
10. 我表弟的孩子称呼我为表伯。 10.我表弟的孩子称呼我为表姑。
11. 我表姐的孩子称呼我为表舅。 11. 我表姐的孩子称呼我为表姨。
12.我表妹的孩子称呼我为表舅。 12. 我表妹的孩子称呼我为表姨。

答:基本上是可以这样区分,不过又有姑表与姨表的分别。

“遇到不确定的称谓,要找出答案,然后教导孩子,这就是做父母的坚持。从小让孩子养成称呼人的习惯,长大后孩子就不会有称呼长辈的挑战。”

“我的孩子算是第四代,新年期间,第三代(我们)带着第四代去和第一代拜年。一年一次的见面机会我们要珍惜,也要坚持,父母本身要看重家庭关系,否则很难影响下一代。”

《联合早报》针对较复杂的亲属关系称谓,向新加坡族谱学会后勤委员会组长钟强顺询问意见。

到亲戚家拜年,很多年轻人都把长辈一律称为“安哥”和“安娣”,对正确的亲属称谓毫无头绪。姚晓慧从小受母亲和外公影响,特别重视长幼有序。她认为掌握亲属称谓是礼貌的表现,也是对华人文化的尊重。

教孩子一进门先“叫人”

答:简单得说就是表亲,以表兄弟姐妹相称。

问:如何区分堂亲或表亲?和自己同姓的是堂亲,不同姓的就是表亲吗?

复杂称谓的问与答

姚晓慧认为,华人掌握亲属称谓是礼貌的表现,也代表对华人文化的尊重。她说自己重视亲属称谓,是受母亲和外公的影响。“我妈是华文老师,很注重礼貌,小时候家里有大聚会,她会要求我们一踏进门,一个个‘叫人’,这个传统维持至今。现在我也会教导孩子这么做。”

问:小一辈如何称呼“我”?

问:我的孩子和我的表兄弟姐妹的孩子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该如何称呼?

欢庆新春,家庭主妇姚晓慧和丈夫周悯忠的两个孩子,会手捧两个柑桔和长辈拜年。孩子称呼长辈说了祝语,才可拿红包。两人认为,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理清家族人物关系,多走亲访友就有机会叫人,有助孩子从小记得如何正确称呼长辈。

姚晓慧的两个儿子,分别为13岁和9岁。孩子们成天接触英文内容,无论是语言或思想都十分洋化,她认为若家长放弃教导孩子中华文化,孩子们就没了根,相当可惜。

(新加坡族谱学会提供资料)

带孩子参加家庭聚会,无形中给孩子制造学习亲属称谓的机会。她受访时说:“妈妈的七兄弟姐妹每个星期天都会聚在我妈家,如今兄弟姐妹的孩子都长大了,繁衍出更多家庭,过年团圆,若全数到齐,会有30几人。

答:我哥哥的孩子称呼我为叔叔(男)或姑姑(女)、弟弟的孩子称呼我为伯伯(男)或姑姑(女);妹妹的孩子称呼我为舅舅(男)或姨妈(女)。

本图不包括所有亲戚的称呼。不同籍贯、不同家庭对亲戚的称呼也会略有不同。(早报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