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a在加拿大多伦多的Bata鞋博物馆。(Bata提供)

二战后,Bata迁出捷克,总部1964年移到加拿大,直到2004年又移到瑞士洛桑(Lausanne)。目前加拿大已无Bata生产设施,不过世界唯一的Bata鞋博物馆(batashoemuseum.ca)则在多伦多落脚。Bata企业目前仍由家族持有,但已把企业管理交给家族外的专业人士。

为什么Bata让人以为是国产鞋?

今时今日,Bata全球有21家生产设施,5300家销售处,每年卖出1.5亿双鞋子。创业超过百年,Bata在2015年生产超过140亿双鞋子,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新加坡的工厂虽已关闭,但全岛仍有38家门店。

Bata、Giordano、Casio、Triumph、L’Oreal、Bonia……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已经伴随我们走过几十年,承载丰富的集体回忆。早报《时尚》版从今天起推出新系列“我们穿过的岁月”,在六期的内容中,精选一些常青品牌的故事与读者分享。第一期从鞋履品牌Bata开始。

Bata这个名字对许多国人有着深刻的集体回忆。一双双简单、便宜的白帆布校鞋,是小学、初中学子生涯的等号,勾起代代人青涩的回忆。

如此细水流长的关系,让国人一直理所当然地以为Bata是土生土长的自家鞋牌。其实不然,Bata的故事说不完!新加坡出生的专栏作家蔡澜曾写道,在南洋长大的孩子从小以为Bata是新马品牌,长大后到欧洲、非洲、印度旅行时,发现Bata随处可见,才恍然大悟Bata名气如此响亮,原来是舶来品。

Bata1951年在首都戏院旁盖了Bata大楼,1979年拆除改建现今的柏龄大厦(Peninsula Plaza)。(Bata提供)

Bata虽销至世界各地,但每个国家的管理团队都有极强的自主权,能打造出独特的当地特色,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国家总以为Bata是他们的国产鞋。Bata在20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称霸校鞋市场,“回校前先去Bata”(First to Bata Then to School)的广告语成了一代人的记忆。Bata能根据不同国情需求,推出不同的校鞋。上网浏览不同国家的校鞋广告,发现新马经典的白校鞋并不风行天下,有的国家校鞋是黑的,有的须穿黑皮鞋。不管怎样,各国学子皆因Bata校鞋而紧密相连。记者非正式跟认识的妈妈调查,她们说现在校鞋牌子选择多了,但Bata毫无疑问的仍在选择当中,可见这块江山还是稳住了。

Bata新加坡的双楼旗舰店仍在柏龄大厦。(Bata提供)
Bata第一双鞋是帆布结合皮革的Batovka,1894年推出。(Bata提供)

Bata原来是捷克品牌

Bata不只卖校鞋,它旗下也有许多不同功能的鞋牌,如生产工业安全鞋的“Bata Industrials”、跑步鞋“Power”、户外鞋“Weinbrenner”、都市鞋“North Star”和“Tomy Takkies”、Patapata拖鞋等。1982年在加拿大推出的“口香糖族”(Bubblegummers)童鞋,名字得来有趣,原来工友在制造胶鞋时因受不了胶鞋的臭味,而在上面倒香水,才得到水果口香糖般的香味。

这些年,Bata也不断地与时并进,努力地为老牌注入创新。2014年,Bata欢庆120周年时更与日本名牌Commes des Garcons推出联名网球鞋。校鞋穿得久了,会变臭,Bata研发出“Life Natural”新科技,透过薄荷油来消除恶臭,同时杀灭鞋内99%的细菌。Bata 3D Energy设计则增强鞋垫的回弹力与后跟的支撑度,让人们每走一步都舒适无比,健步如飞。

Bata欢庆120周年时与日本名牌Commes des Garcons推出联名网球鞋。(Bata提供)

其实还更早。新加坡Bata1931年8月31日在首都戏院建筑内开店,新加坡Bata鞋有限公司注册开业后,从事制造、分销和营销鞋业,不到10年内版图即扩及马来西亚槟城、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和菲律宾。Bata亚太和非洲总部一直设在新加坡,经营这地区近3000家商店,新加坡目前有38家门店。1951年,Bata在首都戏院旁盖了专属的Bata大楼,1979年拆除改建柏龄大厦(Peninsula Plaza),Bata两层楼高的旗舰店开在大厦面街店面至今。在1960至1980年代,新马学生几乎人人脚上一双Bata白校鞋。李显龙总理更在2019年贴出他在1963年11岁穿Bata鞋上学的黑白照,声称Bata是新加坡家喻户晓的品牌。

追根究底,Bata原来是捷克品牌,诞生于捷克兹林小镇,是巴塔(Bata)家族三位第九代子女,托马斯(Tomas)、安娜(Anna)和安东宁(Antonin)在1894年用母亲留给他们的320元遗产创办,今年已有129年历史。Bata家族有300年鞋匠历史,他们仨也继承了家族制鞋的技艺与造诣,为劳工阶级批量生产高质量,但负担得起的鞋子。

1964年新加坡的老照片,眼熟的Bata大招牌映入眼帘。(Bata提供)

Bata研发“Life Natural”科技,透过薄荷油消除恶臭,杀灭鞋内99%的细菌。(Bata提供)

1932年,托马斯·巴塔(Tomas Bata)乘坐自己的专机到中东、印度和东南亚考察。1932年1月19日他抵达新加坡接受《海峡时报》记者访问时说:“我所到过的东方国,都看到成千的人赤脚走路。据说原因是他们买不起鞋子。我将鼓励人们穿树胶鞋,并以最低的价钱生产、售卖它们。”他也强调Bata会在每个主要市场设厂生产,不过那时Bata只决定在印度设厂,来新加坡“只是卖鞋和买橡胶。”天妒英才,托马斯在1932年7月12日飞机出事逝世,终年56岁,Bata也交由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建A·巴塔(Jan A. Bata)管理。直到1936年和1938年,Bata才分别在雪兰莪州巴生市和新加坡设厂为当地人生产鞋子。

Bata鞋博物馆库藏来自各年代世界各地的鞋子。(Bata提供)

在网上看到一张1964年新加坡的老照片,顺着熟悉的首都戏院(Capitol Theatre)望下去,眼熟的Bata大招牌就挂在比邻111号桥北路建筑上,当时那还是Bata大楼,原来那时Bata已存在了?

Bata“口香糖族”童鞋的香味原来是工友受不了胶鞋味道倒入香水而无意创制的。(Bata提供)

Bata的鞋子价廉物美,广受欢迎,销售到世界各地,早在1926年,本地一家叫“Yap Heng”的鞋店就进口Bata鞋。到了1928年,Bata产量与员工激增,兹林小镇变成了几公顷的Bata村(Bataville),单是工厂就有30多栋建筑。此外,Bata还为员工设立鞋匠学院、医院、戏院、百货公司、舞厅等,所有生产、包装、面料采集的设施,员工家庭住宿和生活、娱乐、消费等全集中在这Bata镇。Bata日后也采取同样的模式,在英国、加拿大等国设立Bata村。Bata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全球化的意识,初在新加坡开店时,在本地广告声称了解不同地区的人脚型各异,欧洲Bata工厂会特为新加坡店生产独特的尺码与款式。

Bata第一款鞋是“Batovka”。由于他们创新地用帆布结合皮革,兼顾品质之余又大大降低成本,所以能以低价出售给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