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艺团:龙窑陶乐
2017年首演即深受好评的“龙窑陶乐”,本月重磅回归。这场融合多元艺术形式的表演,将纪录片、陶艺和华乐室内乐融合煅烧,淬炼成一场视听飨宴。
除了族别文化上的互融与了解,郭瑞文也希望加深不同社群间的理解与包容。舞台上除了六名舞人舞团的舞者,还有两位特别艺术家参与演出。他们或有残疾或生理障碍,但这些缺陷无法阻碍他们参与艺术。
节目制作人欧峻言民提醒,观众在《夜行者》的表演中,会以移步换景的形式参与其中,建议女士不要穿裙装。同时观众还可在演出中写下“愿望清单”,表演者会以艺术表演形式回应。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刘思伟说:“尽管受到防疫措施限制,中心同仁仍凭借创新和创意的精神,为公众提供独特的华彩体验。我们将重新诠释文化,让各年龄层的人士都能透过华彩2021的节目学习、反思,更重要的是享受我们独特的文化。”
在这场以本地多元文化为背景,以新加坡独特的华族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节上,公众可以听到由新加坡国家青年华乐团奏响的本地华乐作品音乐会“青春回响”,也可期待由本地知名歌手董姿彦、郑可为、李俊纬、蒙特罗及新加坡爵士乐团联合呈献的“爵士也华彩”;参加线上工作坊“大家来找茶”,认识本地茶文化蜕变过程中展现的创新;或是出席“绕梁一世情悠悠”座谈会,听梁文福细说他的新谣情怀。
在影片播放的同时,陈玲娜、钢琴家刘德毅和舞蹈演员梁子杰将在华族文化中心与现场和线上的观众交流对话。陈玲娜也希望鼓舞更多有艺术梦想的人迈出信心的第一步。
阮乐坊:《夜行者》
5月15日-6月12日
随后纪录片向观众介绍龙窑的特征,这种陶窑以其狭长的身形得名龙窑,并展现陶器贸易辉煌时期的风采。郭勇德指出:“陶瓷自中古时期以来便是世界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上自然也少不了印度音乐、娘惹音乐,以及欧洲巴洛克时期的古乐。此外还有女高音演唱的部分,由李彤担任。”
5月30日(星期日)
舞人舞团(T.H.E Dance Company)的首演新作《盤》,是2021华彩文化节委约的作品,由舞团艺术总监兼首席编导郭瑞文与驻团编导金在德联合创作,并邀请台湾作曲家王榆钧创作部分音乐,金在德也贡献原创音乐。
舞人舞团:《盤》
纪录片《幻境黑白——特写新加坡艺术家陈玲娜》(纪录片放映后将有钢琴演奏及对谈)
陈玲娜说:“过渡空间如地铁站中的长廊终日人潮汹涌,路人行色匆匆,构成城市生活的一抹底色。人们大多专注于目的地,很少有心驻足留意身边细微处的美。这不仅是我们的生活节奏,也折射出我们的生活态度。
值得期待的是,现场观众每人都将在座位上找到一个小型陶器,与现场的音乐表演互动并参与其中。
5月22日(星期六)晚上8时
5月21日(星期五)晚上7时30分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节目总监李仪文说:“今年的华彩文化节以四个主题精心策划。第一个周末的主题为‘文化寻根’,在脱口秀、电影和舞台剧等艺术形式中,探讨建筑、殖民史、茶艺和语言等不同层面的文化积淀;第二个周末以‘文化交融’为重点,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跨界交流,探索印度舞蹈和流行文化对华族艺术的影响;第三个周末的主题是‘文化两日游’,公众将走进充满土生华人风情的加东和如切,深入了解这一带地标的历史;华彩将以‘文化新节奏’为总结,汇集多场音乐表演把气氛推向高潮。压轴节目是陈洁仪、董姿彦、王俪婷等群星云集的华语流行音乐演唱会‘Sing·浪2021’,这场精彩纷呈的表演必定让观众尽兴难忘。”
“因此我希望通过艺术‘重新创作’这些过渡空间,吸引人放慢脚步深入了解我们的生活。有些作品是大型炭画,有些则是根据场地而设的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在展览结束后都无法保存,因此这次的草图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生作品。”
5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时30分
乐器毕竟不同于一般器物,音律的精准须要烧窑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为此陶光龙窑烧了三批才得以成功。在一年多的筹备中,鼎艺团的乐手们不仅了解了陶器、陶乐器的烧制工艺,更了解这个古老行业保留下来的传统,比如祭祀窑神的仪式,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传承。
时长约一小时的音乐会由纪录片开场,几名窑工在陶窑里敲打陶器发出叮咚响声,引出鼎艺团的音乐家演奏由陶光龙窑烧出的打击乐器。
5月15日(星期六)下午3时
5月22日(星期六)晚上6时30分和9时
5月15日(星期六)下午2时
故事缘起于鼎艺团首席指挥郭勇德2015年看到的一张明信片,上面描绘着陶窑工人在作坊的画面。在中国传统“八音”音乐理念中,泥土本就是音乐的原始素材之一。这激发起郭勇德想要以陶器与音乐结合制作一场音乐会的灵感,便找到了陶光工艺公司,得到了陶艺家黄瑞芳的支持。
在这部作品中,郭瑞文希望在不做任何预设立场的环境下,让观众亲身体会这样的文化互动。在这部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传统的华族舞蹈,也有芭蕾舞和马来舞,最后融合为当代舞。身在韩国因疫情无法抵新的金在德,通过远程协作创作舞蹈和音乐。郭瑞文说,这些文化符号不是目的,而是途径,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表象,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勾勒出自己内心的情节和故事。
如《相约于螺旋楼梯》是2005年陈玲娜在新加坡美术馆以炭笔在现场完成的特定场域作品。在这个作品中,她首次以壁龛的弯曲墙壁为对象,有意将它转化成有进出口、有支撑架构的暂时性空间。她在墙上直接作画,而不是先画在纸上再贴到平面上,以同观赏者达成更大的互动。这部作品的草图将在本次华彩文化节展出。
据统计,二战后的新加坡还有20多座龙窑分布在裕廊、德光岛、乌敏岛和实龙岗,如今陶光是本地硕果仅存的龙窑。于是在末尾乐章,创作者向公众发问:对于在时代的洪流下,传统工艺和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我们是该任由其自生自灭,还是不遗余力地保留与传承?
郭瑞文引述由古巴人费尔南多·奥尔蒂斯(Fernando Ortiz)于1940年提出的“文化互化”概念,指出一个文化与另一个文化相互发生转变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可能一得一失,互为消长;也有可能引起“文化更新”(neo-culturation)或‘文化萎缩’(de-culturation)。这样的讨论不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显得十分关切,更在我国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时刻发生。
“华彩”文化节去年因为冠病疫情取消,今年华丽回归,线上线下双线并行。
蔡为仲说,夜晚充满神秘感,也是很多从事创意工作人士的工作高峰期。于是他引入夜灵这个概念,以印度传统舞者展现与创作者的互动;同时他也加入潮剧老生的角色扮演打更人,唤醒人们对夜晚的历史记忆。他说:“在没有钟表的时代,打更是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人们把夜晚分为五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的气质。这是一场思绪上的历程,希望通过音乐来展现这样的情绪变化。除了我的原创音乐,我也邀请一位音景设计师的加盟。”
5月23日(星期日)下午3时
“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指盛物的容器,盛装不同风味的食物。在越南文化中,盘也有桌子的意思,并延伸出‘讨论’的词义。如此多元文化的互通与互化正是令我着迷的地方,也是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
夜里创作阮乐的情感历程
除了委托陶光烧制编钟、编磬,打击乐演奏家出身的郭勇德还画出非洲尼日利亚乐器Udu和印度打击乐器Ghatam的模型,邀请南洋艺术学院作曲系主任吴多才担任作曲。在策划音乐会概念时,曾与郭勇德有过合作的导演叶文财和文史研究员李国梁也对这个项目产生兴趣,纷纷倾力加盟。
郭瑞文特别喜欢“盤”这个字,他说:“‘盤’是盘的原字(繁体),也通用于韩国、日本和越南。盘古是华人神话中开天辟地神祇的名字,传说他的体形随着天地扩张而膨胀,死后肢体分解,变成世间万物。这个传说赋予舞人无限的想象:包罗万象的宇宙,巨大的石头,屈身伏下如龙萦盘。
四周的文化盛宴,以本地多元文化为背景,以新加坡独特的华族文化为主线。
郭瑞文说:“当我们说文化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狭隘于民族概念,但其实不同社群之间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我们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就要尝试去理解包容与我们不同的人。”
在5月15日开展当天下午,SISTIC平台还将放映纪录片《幻境黑白——特写新加坡艺术家陈玲娜》。这部由雷远彬导演的纪录片融合钢琴曲、舞蹈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法,带观众潜入一位新加坡女性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追溯她的记忆和理想,倾听她如何从一名药剂师转型成为艺术家,也阐述她对黑白媒介、炭笔以及城市里各种过渡空间的迷恋。
讲座:四方夜谭
这是本地艺术家陈玲娜首次展出过去20年创作的精选素描、大型炭画和特定场域(site-specific)装置艺术作品的草图。陈玲娜擅长炭画,作品关注城市的过渡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巷、走廊、通道、楼梯和组屋底层都是她的主要创作场景。
陶器与音乐结合视听飨宴
5月15日上午,印度婆罗多纳坦舞者、潮剧老生、电子音景设计师和阮演奏家蔡为仲,将在华族文化中心举办“四方夜谭”,通过袒露心扉的文化交流,探索多元文化的融合之美。蔡为仲特别分享曾去美国交流演出的一则轶事:“几年前我参加文化外交活动,深入美国的社区演出,遇到一对朝夕相处却又素无往来的邻居。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但在观看演出的时候,他们同时对阮这件陌生的乐器产生兴趣,从此破冰交流。”
此外,文化节上还将呈献展演配套的系列节目,引观众走入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一起发掘本届文化节的亮点节目!
去年因冠病疫情取消的“华彩”文化节,今年华丽回归,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呈献戏剧、舞蹈、音乐、讲座、工作坊等20个节目,重新诠释新加坡华族文化。文化节将于5月14日至6月12日举行,在为期四周的文化盛宴中,满足公众不同的文娱爱好与追求。
下午3时和晚上7时30分
讲座:阮与时并进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阮声引来夜灵,琴者将会如何回应他的这一夜,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参照中国古代夜晚时制?由阮演奏家蔡为仲主创的《夜行者》描绘琴者在夜晚创作时的情感历程。这部融合印度舞蹈、潮剧生角和电子音乐的阮乐表演,旨在推动文化融合,并延伸阮这件古老乐器的当代生命。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首位阮专业硕士研究生,蔡为仲不仅对这件古老乐器的前世了如指掌,更以发扬她的新生为己任。同天下午,蔡为仲会举办“阮与时并进”讲座,与公众分享阮的历史与多样性。他说:“阮是中华文化本土的乐器,最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记载,被称作弦鼗(tāo)。在唐宋时期更是在士大夫阶级中盛行,除了在传世古画中留下身影,更有白居易的诗篇《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得以佐证。”
“城市过渡空间之草图”——陈玲娜视觉艺术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