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半个世纪的东陵福和联邦通道的31座组屋,在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下将于今年底拆除;这个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卫星镇的老组屋区,在许多人为她写下最后篇章的时刻,一个曾在东陵福第25座三房式组屋住了十几年的东陵福人,告诉你在那里度过的青涩岁月,历史遗留的痕迹,以及只有东陵福人才知道的隐藏秘境。

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民生的房屋问题,英殖民地政府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建屋发展局前身)兴建、发展了我国第一个卫星镇,并以纪念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1953年加冕登基而命名为女皇镇(Queenstown)。当时女皇镇规划了五个邻里,分别是公主(Princess)、公爵夫人(Duchess)、联邦(Commonwealth)、东陵福(Tanglin Halt)和皇后弄(Queen's Close),后来建屋局接手后又添加了美岭街(Mei Ling St)和波那维斯达(Buona Vista)这两个邻里。

东陵福老组屋即将拆迁,“十楼”将成为历史。临别依依,走一趟最后的老邻里,看一看将消逝的景物和人情,不管你是不是东陵福人,都能感受到岁月在这里遗留的痕迹和温度。奇特美丽的组屋建筑,悠长铁道,乡间野趣,人情味与古早味糅合的美食,将为东陵福留下历史的回顾与旧时组屋生活的回忆。

铁道遗址旁的“失乐园”

“失乐园”丛林里是枝干蔓藤的野径,还有一方小池塘。

这九栋“十楼”组屋中,其中大牌24至28有个奇特之处,不住这里或者不曾来拜访亲友的人是难以得知其中奥秘的。

人们总是用Tanglin Halt来称呼东陵福。早期的东陵福还有个别名“十楼”(Chap Lau),与联邦道(Commonwealth Ave)尾端的“十四楼”(Chap Si Lau,也称“蓝玻璃厝”)及联邦弯(Commonwealth Cres)的“十六楼”(Chap Lack Lau)齐名,当年人们教育水平不高,当高楼组屋建起来后,便以楼层高度来辨识地区。我以前住的第25座组屋,便是九栋立在女皇大道路边,外形平整排列如火柴盒的“十楼”组屋之一,在当年是东陵福的地标。

你也可以从火车轨道走到汉杰巴回教堂,再从大水沟拐进丛林探险,寻找“失乐园”,建议几个人结伴走,大家要紧记方向和辨认地上别人走过的痕迹。在里头绕一圈不迷路的话约1公里多,只要看到黑白屋就可以走出丛林。

我小时候就常常从公园旁的破篱笆网,钻进这个“爱丽丝梦境”,坐在老树下看书,中学时还与同学到这里拍照游玩,筑造我们的文艺梦。火车轨道随着丹戎巴葛火车站在2011年7月1日走入历史而拆除,铁路遗址变成绿色步道,当年的破篱笆网也被拆除,变成一个隐蔽的出入口,黑白屋的居民也得以从这里到附近社区餐饮和购物。

从前的组屋都没有底层空地(void deck),所有住家都从地面层算起,楼层也用ABC来区分,而非现在所用的#01或#02。“十楼”组屋因坡地关系,屋子的构造是“长短脚”的,主要是屋子的一二楼之间有山坡,因此从一楼走到一半须爬一段阶梯到地面层才能到二楼,来到地面层二楼也就变成一楼,这种情况给访客造成不小的困扰。这样的设计在以前非常明显,后来增建多一座电梯后就不易发觉,但也使到这九座组屋才能如此平整排列,说明东陵福以前确实是山丘地形。

与教堂紧挨的是差不多同时期建造的曼尼哇拉印度庙(Sri Muneeswaran),不远处还有汉杰巴回教堂。再往联邦通道方向前进,会看到九座(大牌57、61、67至73)三层楼的红白屋,那是改良信托局时期建造的低层组屋,至少有70年历史了。在这九座屋子背后,原本是大牌74至80,底层有小工厂的七座10层楼组屋,我印象中大牌76及77就有四家古早味面包厂,其他还有家具厂、加工工厂,以及人民行动党幼稚园等。当年许多家长在下午三四点幼稚园下课接孩子放学时,刚好面包出炉,就会买面包顺便要了切下的面包皮,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大牌79附近有座绿色圆形煤气厂,而且连接着一片工业区,当年的“万好顿”巧克力和英保良制衣厂都设在这里,这些建筑在2008年第一次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下已经被拆除了。

在东陵福对面的史德林路(Stirling Rd),以前人称“无尾涧”(Boh Beh Kang),这里第41至48八座组屋,是我国最早期的政府组屋,对面的山头有我国第一座点式组屋(Point Block)及“蝴蝶楼”(Butterfly Block),第一个作为国外政要参观的“贵宾楼”(The VIP Block)也在东陵福北边的联邦弄。

许多人都知道东陵福有条火车铁路,但却很少人知道,从大牌55旁的小公园,有条小泥路可以通到近在咫尺的火车轨道,穿过轨道旁的绿茵山坡,五分钟便可以到波斯陶路(Portsdown Rd)一带的黑白洋房区。这些建于三四十年代,约90幢的黑白屋曾是英军宿舍和别墅,目前这里的环境与面貌改变不大,古老的大树盘踞在小路两旁,绿荫下的矮房子与开阔的草坡,颇有英国乡间田园氛围。

时过境迁,人事已非。从这里追踪的历史遗迹还有14层高的“福华大厦”(Forfar House)、公主楼(Princess House)、前英国军营Buller Camp原址三层楼公主住宅区、前福利车厂、太丰饼干厂、ABC酿酒厂、立兴钢铁厂等。这些历史遗址坐落地点,都可在东陵福大牌45后面的建屋局女皇镇分局旁小公园的坐标柱上找到。

时过境迁人事已非

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野径。全凭方向感走进灌木丛林,野草长及腰际,甚至与人同高,七斜八倒的枝干蔓藤,腐朽落叶和一洼洼积水烂泥,一不留神便脚下滑溜;还不时要上下坡,大家都不断叮嘱,互相牵手扶持,虽是充满小挑战,却也有惊无险,让我们体验小小的雨林探险,也让我们重拾童年野趣的快乐时光。

从联邦地铁站(EW20)沿着东陵福路走到大牌24,看看女皇镇警察局旧址、“长短脚”组屋,绕过一排老店来到大牌33,越过联邦通道的小马路看教堂和印度庙,再从第55座组屋旁的小径进入铁路轨道遗址。你可以从这里沿着山坡和梯阶到黑白洋房区走走,再沿着原路回到轨道向前走到第57座的红白屋,到第48座的巴刹和熟食中心寻找古早味美食,以及周围的老店买饼干蜜饯,全程约4公里。

东陵福有几处古迹是极少人提到的。从女皇大道拐进联邦通道时,路口便是造型奇特,蓝色屋顶有如折纸的天主教圣体堂(Blessed Sacrament Church),其设计灵感来自《旧约圣经》里的“会幕之门”(tent of meeting),它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并于2005年获选为受保留建筑。从前教堂后院连着铁路边有个迷你动物园,是我们小时候常去喂兔子的地方,教堂对面第33座组屋后面有个大草场,则是我们荡秋千,追追跑跑的乐园。

三度重访,始终难忘这里的火车铁道,最近一次更是有了新发现。疫情收紧前在老同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轨道留下的绿色廊道,往南走向汉杰巴回教堂(Masjid Hang Jebat)后拐进大水沟旁的丛林,走一段完全没有开发管理,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丛林,寻找传说中的“失乐园”。

如今沿着铁道徒步或骑脚踏车,往北可一直通往荷兰路、锦茂,荷兰路到武吉知马的“绿色走廊”(Green Corridor),并连接到今年3月底重新开放的“铁道走廊”(Rail Corridor)直达兀兰。往南走可通往红山到当年的丹戎巴葛火车终点站,全长24公里。无论往南往北,蓝天白云下总有花草虫蝶陪伴,有时还可看见泥路旁有雨后冒出的菇菌,感受东陵福怀旧氛围以外,另一种乡野风情。

建议徒步路线

最初的五个邻里中,四个命名与当时大英帝国有关,唯独东陵福如此“土气”,主要是英文Tanglin Halt的由来与山和火车有关。Tanglin意指附近的小山丘,当时人称“大东岭”(闽南语Tua Tang Leng);Halt是停顿是意思,因早年马来亚铁路在东陵福路(Tanglin Halt Rd)与东陵福弄(Tanglin Halt Close)交界处有个火车停靠站。

进入丛林寻找“失乐园”,重拾童年野趣的快乐时光。

从“无尾涧”往前走可到达我国第一个邻里体育场(包括标准型游泳池);“无尾涧”旁边的大草场,上世纪70年代经常有马戏团在此搭大大的帐篷演出,一演就是一两个月,后来这里建起一座圆形的穆扎希丁回教堂(Masjid Mujahidin)。穿过操场可以走捷径到联邦道,在不涨潮不下雨的时候,可以走大水沟跃过排水道,从水沟走上来到当时最热闹的大众百货公司、金山酒楼、金都和金城戏院、女皇镇旧考车中心,以及我国第一所社区图书馆——女皇镇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与联邦道平行的大水沟,接近交通圈的地方,正是当年大盗林万霖与警方驳火中枪毙命的地方。

曾有一座煤气厂

所谓的“失乐园”是指丛林池塘附近一截倒下的大树干,有人就地取材,在树干上搭起简陋的平台,用石头木头搭起梯阶;平台上有两张旧椅子和一张木凳子,边缘还挂着一个可以点燃蜡烛的玻璃罐。看来此处是某些人的“秘密花园”,相约在这里喝酒聊天,暂时避开城市喧嚣,何尝不是一种情趣?

“十楼”里的“长短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