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房地产发展商张东孝及其外家林路家族,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祖孙四代都从事建筑行业,可说见证了本地房地产从起步至鼎盛的历程。此外,张东孝多年来对艺术也充满热诚,他最近出版回忆录《商业艺术同荣》,记述家族走过的百年岁月。
从小喜欢画画,热爱艺术的张东孝多年来在经商之余,因为各种机缘收藏了很多艺术作品及集邮。1997年,他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世界邮票展上,展出珍藏的19世纪砂拉越邮集,获得世界邮展大奖。
这些年来,新加坡的建筑物,从办公大楼、时尚商场、豪华酒店到私人住宅,在建筑设计上不断取得突破,但本地房地产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周而复始,在山顶与低谷之间历经变迁。从1980年代至新世纪,张东孝担任过四任成立于1958年的新加坡产业发展商公会(READS)会长,可说见证了新加坡房地产的发展与变化。
晨早来到张东孝坐落在加东公园附近的花园洋房,他与夫人,也即芭蕾舞蹈家吴素琴正好一脸笑意来到大门口,让那天的访谈有了个轻松的开始。
张东孝的父亲张泰煌与伯父张泰助联手创下的同荣集团,自1960年代开始已发展为本地著名产业发展商之一。回首过往,张东孝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张家主要还是以经营五金商品,生产铁罐和瓶盖等商品为主,曾经是本地最大的锡板供应商。张东孝也曾经在口述历史中追述,1920年代父亲张泰煌从福建惠安初到新加坡的时候,曾在林路创建的福安砖厂工作,当时的砖厂工人,工作艰辛,只穿着一件圆领汗衫和宽松长裤就在烈日下工作。
张东孝回忆录《商业艺术同荣》(八方文化)编著者柯木林与林孝胜说,这本回忆录是根据张东孝过去为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中心所做长达13小时的口述历史、历来文献资料,以及与张东孝本人的访问完成。
张东孝的外曾祖父林路(1851-1929年)公认为新加坡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加坡建筑业先驱。林路在清光绪年间,自福建南安南渡新加坡谋生,最初以木工为生,成为半熟练工人后,在三四十岁时白手起家,开始投标建筑工程,成为活跃的建筑商和华社领袖。林路为人熟知的作品包括被列为国家古迹的水廊头凤山寺、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做为建筑承包商,他也先后承建了多座新加坡标志性建筑物,如被列为国家古迹的维多利亚纪念堂、旧国会大厦、良木园酒店等。另外,林路还在南安故里建下具闽南建筑风格与南洋特色的巨型宅第“林路大厝”,2013年,林路大厝以“南安林氏民居”之名,登录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提起张东孝,不能不提他的夫人吴素琴。由于太太热爱芭蕾舞,为新加坡舞蹈剧场创办人及文化奖得主,张东孝多年来不但在精神上,也在行动上支持太太的芭蕾舞事业,除注资舞蹈剧场,也赞助剧场演出。
热爱艺术数十年不变
必须一提的是,林路的第11子是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林谋盛,但许多人只知道林谋盛是烈士,却不清楚他也是二战前本地活跃的商界青年领袖。1920年代末,林谋盛莱佛士书院毕业后,到香港大学攻读商科,但在港大就读两年后,由于父亲林路于1929年逝世,林谋盛中途放弃学业,回到新加坡接手父亲的事业,后来还当上建筑商公会会长。林谋盛还曾任新加坡福建会馆教育科主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等职务。
2009年,张东孝租下滑铁卢街51号及奎因街222号两栋公教中学旧校舍,投下250万元改造母校旧校舍,建成综合艺术中心,并在艺术中心二楼开设“私人美术馆”(The Private Museum),为艺术收藏家举办藏品展,目的是分享个人艺术爱好。可惜的是,由于综合艺术中心日前租约已到期,目前已归还业主。
具文化遗产视野
历史学家王赓武在《商业艺术同荣》序文中说道:“我很欣赏他对新加坡许多优质建筑物的关注。自从我移居新加坡后,我便很佩服那些竭心保存新加坡传统建筑物人士所做的努力。这是一场很难取得成果的战斗。我们这里所谈论的,不是像在孟菲斯、雅典和罗马那些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遗迹,而是在保护那些不到百年的建筑,避免它们因为要开辟新路或加宽马路而被拆除。”
因为家族的关系,张东孝从年轻时就接触到地产开发。1971年,张东孝从澳洲回来后,首先参与了马里士他大厦(Balestier Building)的建筑工程,他担任工程经理,负责协调工作,安排咨询人员,选择顾问,招人投标,以及参加会议和组织销售工作等。至今,张东孝回想起来仍觉得,在当时,这是充满挑战的工作,同时对他日后作为发展商是很好的训练。
现任煌孝集团主席、同荣兄弟集团执行董事的张东孝1961年公教中学毕业后,负笈澳大利亚攻读建筑系,学成归国后,在父亲张泰煌的影响下,投入家族的房地产事业。
有趣的是,在回忆录里,张东孝轻描淡写说出太太吴素琴低调、内向的性格及其他特点:“我常讲英语,太太则喜欢讲华语,常叫我的华文名字。我曾问她婚后为什么仍然一直沿用她的本姓‘吴’,导致别人还以为我是吴先生。她的解释也很得体和合理,她说很多从事专业艺术工作的女性都以本家姓氏自称,我也理解和接受。”
本地房地产发展商张东孝(78岁)身份及兴趣多样,既从事地产开发,也是艺术发烧友、收藏家,他集邮、收藏艺术品,开设自己的美术馆,还在30多年前设立鹦鹉园。张东孝近日出版回忆录《商业艺术同荣》,由自己口述,请来本地两位文史研究者柯木林与林孝胜收集史料及执笔,有意为家族走过的百年岁月留下记录。
作为房地产商,张东孝最大的特点是,他对保留历史建筑情有独钟,具有珍惜文化遗产的情怀与视野。早在1980年代,他已开始维修、改造优质老建筑,以保存具特色的老建筑。
虽然维修旧建筑并不容易,费用也很高,但张东孝坦言,购买老房子并非基于商业利益,更多的原因是基于对旧建筑的热爱。对于张东孝来说,保留历史建筑就是把他对艺术的爱好与他的建筑专业相互结合,“因为历史建筑隐藏着不少优秀的工艺美术,值得保留作为我们的文化遗产。”
以三年时间完成张东孝回忆录之后,柯木林发觉:“张东孝兴趣广泛,除经商之外,他对艺术的爱好及文化事业的支持,不遗余力。因为涉及面广,在着笔其回忆录时很不容易下笔。只有选择以事件为体,配合事件发生的时间点,纵横交叉叙述,其间亦旁及新加坡社会的点点滴滴,希望从这两个家族发生的故事,看到新加坡社会的另一面。书名《商业艺术同荣》基本概括了全书的内容。”
张泰助、泰煌兄弟就像20世纪初期许许多多南来华人移民一样,赤手空拳在新加坡打天下,从1950年代起,以锡板致富,被称为“锡板大王”的张家已开始从小规模房地产做起,如排屋、半独立式和独立式洋房及店屋。曾经是丝丝街地标的同荣大厦,则建于1970年代初期,这是一个让张东孝及其家族引以为豪的,具时代标志的建筑。张东孝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同荣大厦曾经是丝丝街最高的建筑,可说是建国过程中新加坡先驱建筑物之一。”
张东孝说,从事房地产并非一帆风顺,自1970年代正式踏入房地产业,他见证了四次经济危机,犹如海潮般有起有落,概括的说,本地私人房地产1950年代开始萌芽,目前还保留着的实龙岗花园、武吉三巴旺、集美花园、樟宜园、新立新村等私宅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从1960至2011年,私人房地产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由于2005年开始在圣淘沙发展有地别墅与公寓,以及在圣淘沙及滨海湾兴建世界级赌场,消息传出后,本地房地产市场一路扶摇直上,房价也因为房地产商高价标得地皮而节节飙升。从2009至2013年间,政府因此启动一系列降温措施以稳住市场,以致市场需求一度萎缩。
在大家庭成长的张东孝,从小学会及养成与人相处之道,他与人为善,尊敬长辈,例如他与十三舅公林谋炎虽然具年龄差距,但常有互动,舅公在世时,他经常早上陪他去打高尔夫球。由于母亲在他四岁时就去世,张东孝说,他从小得到外祖母的照顾,经常跟随外祖母到亲戚家走动,尤其是舅公林谋盛家,而外祖母待人亲和、人情通达,都对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柯木林说:“在编著此书的过程中,觉得张东孝及其外家林路家族,从19世纪末林路的建筑事业开始,一直到1970年初张东孝家族的同荣大厦的完成,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祖孙四代都是从事建筑行业,张林两家可说是新加坡的建筑世家。他们走过及见证了新加坡房地产的起步至鼎盛繁荣的场景。”
对于建筑与房地产开发,张东孝始终充满热诚:“房地产开发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标得一块土地时,总是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你抓住了它,就是如此令人兴奋。然后,你开始想象你想打造的建筑风格,物色合适的建筑师来设计建筑蓝图。”
张东孝家族及其外曾祖父林路家族可说见证了新加坡自19世纪至今建筑与房地产业的百年沧桑,读张东孝回忆录,可以直接或间接读到百多年来新加坡建筑与房地产的发展,甚至社会变迁。
年轻开始接触地产开发
张东孝从小看到舅公林谋炎家里保存着徐悲鸿所画外曾祖父林路全身油画像,目前这幅画已估值200万新元。但想到收藏外曾祖父画像的意义与价值,张东孝萌生了捐献油画的想法,他说:“我于是积极鼓励舅公林谋炎及林家家人,将油画捐献给美术馆,以便永久收藏。”在张东孝努力下,2008年,林路家族终于把徐悲鸿所画林路油画肖像捐献给新加坡美术馆。
张东孝改造优质老建筑的得意之作,还包括让亚米尼亚街36-38号起死回生,重现生命力,发展成一个既可办公又可居住的大型SOHO大楼。由于这两栋建筑之间有一条细长的走廊,为了统一发展,张东孝说:“我们花了数百万元向政府买下这段走廊,将两个独立的个体进行有机结合,然后才发展成目前的SOHO大楼。亚米尼亚街36-38号的前身为过去风光一时的美化城市酒店(Mayfair City Hotel),张东孝买下这两座建筑物时,并不在受保留建筑名单中。为此,他主动向市区重建局建议,结果列入受保留建筑名单中。
谈到艺术与艺术品收藏,张东孝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在回忆录里就说了:“终有一天,我会将一些收藏捐献给国家!”
1995年,张东孝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文化遗产奖”,以肯定他热心保留历史建筑物的工作。
说到为何对太太的芭蕾舞事业长期支持,张东孝说得干脆:“因为她喜欢!”
从小与外家林路家族关系密切的张东孝说:“外曾祖父林路在开创建筑事业的成就,舅公林谋盛的牺牲精神都让我们家族引以为荣。我自己到澳洲读书时,之所以一心一意选读建筑系,除了因为从小喜欢画画,我想也受到外曾祖父林路的某种精神感召或隔代遗传基因,总之,从年轻开始就是喜欢建筑。”
看尽房地产起落变化
1986年,张东孝买下金炎路一间旧店屋,原因是觉得店屋的土生华人建筑风格具保留价值。这间旧店屋经过一番修复后,摇身变成画廊,也即他与朋友合资经营的卫特林与张画廊(Wetterling Teo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