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尼尔

《云海集》(左图)是杨松年的第一部文学创作集。(档案照)

《野径》

书选细则

江夏二郎《饭饭之辈》(散文)

黄凯德的新作《小东西》。(档案照)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吴庆康《疫言2030》(小说)

出版社:城市书房

彭飞认为,从书选的角度而言,好的译作应当是译者对原著的“第二次创作”,因此最好是一名译者对一部文学著作的诠释。

赖启健的翻译作品《历史的脐带》介绍东南亚的多元性。(作者提供)

《野径》书里写了12种雨林里的野生动物,曾经是野径上的遇见。由此铺陈的一段段生涯故事,叙述种种的鲜为人知,诠释的也是一条“野径”。

游以飘《记号》(新诗)

■作者的话:

赖启健《历史的脐带》(论文译作)

民以食为天,以饮食为题材的专栏、刊物和网站不胜枚举,有增无减,不过大多是推介食肆和食谱之类的写作。每当在国外逛书店都会翻阅和购买一些阐述饮食文化的书籍。深感为何本地有丰富和广泛的饮食文化,却没有多一点这类的写作呢?

《云海集》(左图)是杨松年的第一部文学创作集。(档案照)

《小东西》

出版《饭饭之辈》,令我最满意的两件事:一、2020年4月到6月疫情阻断措施实施期间,我把专栏文章翻译成英文,也算是从危机中抓紧机会的一项务实行动;二、2021年出版《饭饭之辈》,在文化传承层面,算是对受传统华文教育的父母亲做了一个交代。

“倍万自爱”,是对朋友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鼓励。

梁海彬的小说集《大海的人》,收集过去10年创作的小说。(档案照)

作者:梁海彬

去年有不少翻译作品问世,但评审对它们的整体质量并不满意。

■作者的话:

《大海的人》这本小说集收录了我过去10年创作的一些小说,集结成书以后,身边人都说,主题相近,我才惊觉,那么多年,我一直在处理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家,一是我是谁。

书信末尾,你说“敬祝安康”,苏东坡说“倍万自爱”。

吴庆康推出中英双语小说《疫言2030》。(档案照)

2021年《联合早报》书选榜单

这回入围的著作水平普遍提高,而且书与书之间的水准相当接近,当中有好几本的阅读性很高。——董农政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早报书选沿用历年的主动评审制,由早报副刊同事组成初选委员会全年搜罗了本地作家85部著作(含译作)。对比2020年的70部及2019年的60部,去年的出版量在善变的防疫措施下不减反增。

当然它来自生活,尽管是挺另类的生活,但终究和普遍的生活能相通和类比。它表达了在特定时空底下,人的某种生存状态;想写出人和自然之间,彼此的给予和剥夺,人和命运之间,相互的纠缠和挣扎。这个背景、身份是完全可以被置换的。无论在什么职场、文教圈、商界,甚至校园、家庭,各类给予和剥夺,纠缠和挣扎,绝非新鲜事。这就是触动我写下它们,出版和分享的主要原因。

■作者的话:

《记号》

海凡的短篇小说集《野径》写了12种雨林里的野生动物。(作者提供)
衣若芬在疫情期间,通过苏东坡的文字自我疗愈,也因此有了创作的灵感。(作者提供)

衣若芬《倍万自爱》(散文)

参与2021年《联合早报》书选决审会议的三名评审,(左起)彭飞、董农政和叶孝忠。(叶振忠摄)
胡月宝因工作缺席决选会议,她认为好书要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受访者提供)

决审会议上周六(1月15日)于报业中心举行。因工作缺席的胡月宝提前电邮意见,其余三位评审现场讨论激烈,无法化解的分歧通过投票表决。约90分钟的决审会议最终推荐10本好书入选2021年《联合早报》书选。

衣若芬在疫情期间,通过苏东坡的文字自我疗愈,也因此有了创作的灵感。(作者提供)

《倍万自爱》

书中每个故事都有三个人物。主角“他”,在每一篇里都是心灵被病毒重创的不同人物、东西、人工智能,甚至是鬼魂。这个“他”,呈现的是比较消极的生活态度。每个故事中另两个人物“K和S”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总在书中对话,诙谐风趣幽默的对话,是对垒悲观的“他”的积极生活态度。这三个人物成为了这本书的主轴,把我对2030年的憧憬以幻想的模式叙述出来,有一种既悲观又乐观,阴阳平衡的作用。

《大海的人》

文学性、整体性、可读性、本土性

看苏东坡如何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赋能,自我提升,以及自我疗愈,你也可以活出自己喜欢的自己。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这本集子里的作品,收录了个人近20年来的微型与闪小说58篇,约半数创作具有闪小说的特征。篇幅虽微薄,内容仍涵盖了历史与社会题材,探索生与死的终极意义等。这些小说,不因其“微小”而被淹没,能在“灵光一闪”的生活历练中存活,被评委、读者们“看见”,令人欣喜。在流年里病毒隐晦如诗,我们学习共存与适应,月落南方隔椰影,尚余微光枕潮声。

■作者的话:

杨松年《云海集》(散文)

这是我隔了四年,继《可口的饥饿》之后,有关雨林游击题材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小说呈现一种自然和人文的拼贴,尝试把对“雨林的想象”,和对“游击战争的想象”这两者的探寻结合起来,写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我是一名英校生,开始为《联合早报》撰写专栏时,拾笔忘字,词不达意。不过一写就写了三年半,最终也感觉到在写作旅程中,文笔是有点进步,毕竟一分坚持,一分成果。然而,本地教育制度强调培养“精通双语”的人才,我却觉得我的华文程度不精也不通。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作者的话:

作者:海凡

■作者的话:

董农政与叶孝忠也关注内容的本土性。叶孝忠认为,有些书固然文字很好,但“跟我们新加坡没什么关系”,并强调如果本地作者不写自己,“没有人会写你。”他与董农政认为《丹那美拉的潮声》《饭饭之辈》都是本土书写的代表。

出版社:城市书房

《历史的脐带》(译著)

黄凯德《小东西》(散文)

可读性也是评审关注的。胡月宝认为,好书要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董农政称《疫言2030》符合此标准,该书融合热门话题与科幻遐想,读来趣味无穷。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丹那美拉的潮声》

作者:赖启健

在这方面,评审普遍认为,本次入围的不少书籍都有进步空间。

《疫言2030》

译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出版社:康妃书声院

早报书选2021
(按出版日期排序)

作者:江夏二郎

书名可能须要解释:好友陈家毅把我建议的“Cords to Histories”译成“历史的脐带”,也添加更深一层的人文意义。我觉得历史犹如一条线索连接过去与现在。当这些线索(脐带)产生连接与绑定作用,便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阐明想法、立场和身份。连接越多,就越能了解我们目前居住的环境和时代。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以中英双语创作的《疫言2030》是我的第22部文字作品,是创作小说也是对这前所未有的疫情的创意记录,尝试探讨10年后的世界,当疫情持续病毒继续肆虐的假想情况下,社会各层面各角落可能出现的变化和状况。内容以诙谐的心情幻写灰暗的疫情,十个章节的百个极短篇,时而幽默时而悬疑,内容触及亲情和爱情,以及人类在社交距离年代需要互动拥抱的渴望,甚至预言不久的将来社会在疫情和疫苗之间继续拉锯战的面貌。

译者:黄智炜、曾宝贝、刘德豪、洪菀璐、王筠婷、陈丹枫、林欣慈、林方良、李彬勤、林仁余

评审们看中内容的整体性,相较于零散作品拼凑而成的合集,他们更青睐有完整构想、布局、主题的著作,例如《大海的人》《小东西》等。

■作者的话:

江夏二郎集结专栏作品的《饭饭之辈》。(档案照)

作者:吴庆康

书类:华文书籍,体裁不限,但以文学性及本地题材为主,包括翻译类作品。

评审也提及书本的定价,认为一些书在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定价并不合理。

2021年呼啸而过,防疫生活反复无常,唯有阅读相伴始终。小说、诗歌、散文、论文……无论你严重偏食,还是均衡摄入,2021年《联合早报》书选精心推荐的10本好书,都能让你在文字的沉淀中萃取愉悦与养分。你可选择在情节、意象、图影的汪洋中独自畅游,也能与熟悉或陌生作者核对时间的刻度,封存乱世流年的一瓢记忆。

■作者的话:

出版社:季风带文化

■作者的话:

从书选的角度而言,好的译作应当是译者对原著的“第二次创作”,因此最好是一名译者对一部文学著作的诠释。——彭飞

感恩上天让我认识苏东坡,走出低谷,我把个人经验的见证,分享在《倍万自爱:学着苏东坡爱自己,享受快意人生》这本书里。这是用苏东坡为底料,结合文图学、心理学、脑科学,调配成自救的心灵解药,适合大家的人生使用手册。

资格:作者必须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作品可在新加坡以外出版。

彭飞说,有些译作由多人组成的团队翻译,在风格与技巧上参差不齐。董农政列举了一些翻译中的错误。叶孝忠则认为,某类学术论文经翻译后,文字拗口难读,严重影响可读性。

出版社:有鹿文化

《云海集》

疫情拨动了很多人的情绪,也激发了创意工作者的更多灵感。以幻想类别极短篇微型小说形式呈现,能尽量概括所有想要创作的内容,也很符合现在年轻人“极短注意力”的生活方式。

2020年冠状病毒肆虐全球,新加坡实施阻断措施期间,我避疫在家,除了开门拿取网购的食材,足不出户77天。和往常精神焦虑或情绪抑郁的时候一样,我随手翻阅苏东坡的文字,吸取支撑的能量。

除了内容,几位评审也关注书本的“外在美”。在他们看来,纸张的质感,字体与排版,封面和内页设计等元素都是重要的。

作家张曦娜与叶孝忠去年均有新作问世,两人因分别参与初审与决审而决定将著作“排除在外”,其他评审给予支持。

■作者的话:

海凡《野径》(小说)

作者:衣若芬

有些书固然文字很好,但跟我们新加坡没什么关系,如果本地作者不写自己,没有人会写你。——叶孝忠

我买东西喜欢看背面贴着的说明标签,多少棉多少乙醇多少碳水化合物,如何长远相处如何适当厮磨如何从陌生变为熟悉,从哪里拼凑而来还有何许年月才会消损殆尽——如同一道微小而完整的生命史。因为有字可以阅读,而且大抵诚恳鲜少隐藏,彼此就算相知相识了,带回家后接下来或亲或疏的造化,当然又是另一番无从预料的因缘。现代社会的地壳断层,其实也不用挖得太深,肯定皆是商品的化石骸骨,这本书不过是尝试把这些东西的情感物质,连带使用者的生活细软,在掩埋之前一起回收成字,同时各拍一张照片仿佛图腾一般当做留影存证,简单而言,正是我的说明标签。

作者:杨松年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左起)彭飞、董农政、叶孝忠针对入选的书籍展开讨论。(叶振忠摄)

微型小说来到了21世纪的20年代,其发展的势头已有放缓的迹象。随着网络数码科技无远弗届的涵盖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精致的文学开始有广大群众的接纳及参与,从而产生了诸多正面的趋势。书写微型小说是“把诗的灵魂注入这些小说,如同让颤抖着翅膀的蝴蝶伫足于锋利的刀刅,给予小说不可承受的轻。”(黎紫书语),加以美学理念的掌握,其篇幅的精简是另一关键,因而在本世纪初衍生了闪小说。

冠病疫情迈入第二年,本地作家的创作兴致非但不受疫情打扰,反而触发新的灵感。本地作家去年出版85部著作(含译作),超越2019和2020年。在疫情的笼罩下,出版量不减反增,令人鼓舞。2021年《联合早报》书选初选委员会从书堆中筛选出17本入围作品,由作家彭飞(彭志凤)、叶孝忠、诗人董农政与学者胡月宝做决审评选,综合评估与讨论后推荐年度书单。本次入选的10本书,包括诗集、散文集、小说集及论文译作。

书本设计应注重审美

评审认识到出版社有自己的商业考量,但坚持书本应该注重审美。在书本生成的各个阶段,作者也应更多参与。

美国诗人约翰·阿什贝利诗艺卓越,有论者认为美国文坛有一半的人不懂他的作品而不喜欢,有一半则深爱而跟着学写。很久以前,我开始写诗的时候,我已决定我要在乎哪一群的评论家、读者、朋友。感谢为《记号》写推荐语的柏桦、欧阳江河、东西、飞廉,也感谢那些喜欢我的诗的读者与朋友。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我们的感觉与领悟,必须具象与抽象化,如诗,而至艺术。

作者:游以飘

评审:入围著作水准接近 好书应内外皆美

作者:黄凯德

在文学造诣与文字内涵上,彭飞认为《云海集》在散文类中是一流的;《野径》的小说技法突出;他对唯一入选的诗集《记号》评价甚高,认为其诗在结构与技巧上讲究,内容也极为深刻,“很多诗篇都可作为教材。”

出版社:玲子传媒

梁海彬《大海的人》(小说)

出版社:焦点出版

第三次参与早报书选决审的彭飞感叹,2021年的著作在整体水平上不如往年。参与过2018年书选决审的董农政却认为,去年的程度总体要比2018年高,而且入围著作的水准相当接近。首次参与决审的叶孝忠没有与往年比较,而是将所有入围书籍按文类分组,并在各组内选出自己最欣赏的著作。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在此感谢出版社和全体译者,和与我一起走过这些学术研究旅程的朋友。

身边人、事、物消逝太快,我把自己的困惑交给小说人物处理,和他们一起跌跌撞撞,找寻一些可能性,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和想法,写小说真好玩。我不急着寻找所谓的“答案”,在层层叠叠的问题下,一些问题会被另一些问题解答,一些问题过了一段时间也可能不成为问题了,写小说真好玩。

与诗集《记号》同名的一首诗,我写下“法师靠星象/我们则象形”,不忘诗人的天职无非就是调动各种繁复的意象,而华文书写更须处理象形文字的表征,及其背后庞大的意识系统。我也写着“流离的水纹,成为你的/只此一人,一族的手印”,反映我的诗兼顾个人与族群,有时分别,有时交融。我希望这本诗集,能够是一个深刻的记号,指向自己对诗的企图,通过自己的诗,握住了词语的钥匙,通向世界。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按出版先后排序)

《饭饭之辈》

初选委员会从书堆中筛选出17本入围,再由作家彭飞(彭志凤)、叶孝忠、诗人董农政与学者胡月宝做决审评选,综合评估与讨论后推荐年度书单。

本书是我的第一部文学创作集,共有四个部分。其一“片片云絮”收集个人多年来所写短章;“孤云片片,合计百朵”,依写作先后排列,“前为今日波光,后惟昔时涛影,云海倒流,或见心路历程”;其二“闽风南渡”,10篇散文多是在金门专题演讲“闽风南渡”后,回返新加坡意犹未尽,记述早期新加坡小市民生活的作品;其三“怀师忆友”收录五篇怀念师友文章,其中记述早年求学经历,和友人交往的情谊。其四“序跋讲评”为14篇书序、书评。集中除了第四部分是较为严肃的论述之外,多为兴来写作,思来畅言。

出版条件:2021年1月至12月出版的新书,书里任何篇章不得在其他书出现过。选集则不受限制。

评审们也认同,对于翻译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侧重译者所提供的价值,而非原著本身。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四位评审的角度与标准多元,入围的书籍各有所爱,其中《小东西》《倍万自爱》《历史的脐带》三本书获多数评审较高的综合评价。

流程:早报副刊同仁负责初选,再交予评审决选。

这本书收录了我这20年写过的20篇文章,希望通过讨论建筑历史和其他相关课题,向大家介绍东南亚的多元性。我在其中一辑专谈所认识到的新马与区域和世界的连接,和在不同历史时段发生的人与事。

出版社:有人出版社

希尼尔《丹那美拉的潮声》(小说)

感谢《联合早报》的文艺平台,让我有机会练笔,尝试创作中篇小说。城市书房一手包办,出版小说集,如此信任,我很感动。这本书既有我,也有编辑、排版朋友、绘画家、读者们的身影,如波光与水纹,轻抚时光与岁月。写小说,让人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