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亦康谈到老糕点店转向机器化的困境:“机器价格贵达十多万,需要卖少糕才能回本?一般传统店生产的量不够多,就上百个,要上千个才能用到机器。花十多万买机器,可能十年内都赚不回本钱。用机器的另一个问题是,要扩充店面的面积才能容纳机器。”
西菓世家传人
这家老糕点店售卖20多种传统手工制作食品。五大人气糕点有:九层糕、班兰糯米糕、印尼糯米鸡卷、黄金糕(Bika Ambon)和香烤木薯糕(Bingka Ubi)。镇店之宝是印尼式的千层糕,有原味、西梅和巧克力口味。店里的糕点沿用陈湘琳母亲的食谱,招牌千层糕是她外婆传下来的秘方,包括千层糕的香料都是自己制作。
尽管大部分生意已是批发,陆林娘惹粿数十年一直经营位于勿洛北的店面,毕竟那是父母的心血与生活重心,也联系着许多老街坊的情谊。
陈湘琳说,机器虽然可大量生产,也能代替一些重复性的步骤,比如搅拌糯米,但无法做到跟手工糕点同样的软弹口感。至今,他们也未找到适合的机器,能做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坚持手工制作。
有许多顾客吃陈勇向和苏祈祯做的糕饼长大,一吃就是30年,对老朋友、老顾客和老街坊,夫妻俩其实有太多不舍。
4.陆林娘惹粿
2.Borobudur Snacks Shop
一家老糕点店,传承了几代人的老手艺。
苏祈祯说:“不舍得……顾客变朋友,这么多年的交情。”
尽管第三代人随着市场变化而趋向自动化,辛楚义说,不变的是理念,“当年,外公机缘巧合认识一名娘惹,向她学习制作糕点,在1960年代开始家庭式生意,把做好的糕点分到夜市售卖,母亲在十多岁也跟着外公一起经营糕点生意。那名娘惹愿意传授外公制作糕点的食谱,是希望将糕点发扬光大。我们的糕点基本都保持外公的食谱,并维持在亲民的价格,价廉物美。”
在手工与机器之间,大家最常问的是:手做的糕点比机器做的好吃吗?
Blk 537 Bedok North Street 3 S460537
苏祈祯说:“坚持那么多年,开始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另一方面是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没有办法坚持那么久,因为这行很苦。我跟丈夫并肩工作,彼此扶持。最开心的是,现在一家人一起奋斗,可以看到两名孩子,孩子也懂得父母的辛苦。”
经营传统糕点店需要热忱,也要懂得推陈出新,才能在现代社会保持竞争力。位于勿洛北的陆林娘惹粿(Lek Lim Nonya Cake)店创立于1972年,代表了老糕点店趋向机器化的成功例子,以机器代劳部分生产,提高产量,注重创新。
陈勇向和苏祈祯是西菓世家的传人,两人都是西菓高手。陈勇向年轻时到西饼店“东乐园”学习,结识了老板的女儿,即老板娘苏祈祯。过后,苏祈祯的父亲结束“东乐园”,陈勇向到乌节酒店烘焙部工作,跟法国师傅学习欧式糕饼。苏祈祯的父亲主要是做英式糕饼,因此她擅长英式糕饼。陈勇向掌握了欧式糕饼,于是夫妻俩决定创业,1990年跟朋友合股在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开店“Galicier”,以制作蛋糕为主。他们延续“东乐园”的经营精神,沿用传统手工的烘焙法,但那种费事、费工的做法,跟当时的趋势背道而驰,烘焙界的发展正朝向追求效率,大量生产。西菓的制作开始出现蛋糕粉、膨松剂和改良剂等加速制作,代价是失去品质。股东之间的理念不合,朋友希望大量生产糕饼,两夫妻宁可少量手作糕点也要守住品质,因此2002年,Galicier搬到中峇鲁现址,晋升为夫妻独资的烘焙店。
陈勇向与苏祈祯夫妻大半辈子经营的传统糕饼老店Tiong Bahru Galicier Pastry将在下周结业,最后一天营业是6月30日。本地仅存的老糕点店屈指可数,自从这家老店即将结业的消息出街后,店外总是出现排队人龙,生意无间断,大家都赶来一尝店里传统糕点的滋味。
难怪陈勇向说:“年轻人不会要做这行。”
3.丽娜西菓贸易(Lina Confectionery & Trading)
娘惹糕点的做法讲究材料新鲜,70多岁的陈勇向与苏祈祯严选食材,只用上等粉类、牛油、杏仁糖、新鲜班兰汁和椰丝等,椰丝还是特地磨粗的,以保留其中的椰汁。他们每天一大早不厌其烦跑五六个巴刹,只为了买到各种最新鲜的食材,从椰子到番薯,买回店后开始投入烘制糕饼的忙碌工序。
老糕点店若要朝向机器化,还面对机器有限的问题。他指出,娘惹糕属于东南亚的特色食物,需求量不如面包来得国际化,因此研究制作娘惹糕的商机不大,缺乏适合的机器。像他们这样的传统行业不多,没有厂商愿意投资设计适合制作糕点的机器。
做糕点,求的是慢工出细活,考验耐心和手艺,用纯粹的手工,做自然的味道。
老糕点店的故事,代表了一代人的韧性。新加坡早期物资贫乏,他们经年累月的磨练,熟能生巧,练就一身好手艺,保持传统手艺的同时,不断创新糕点品种。但镇守老糕饼店所需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
母亲萧玉莲在2019年发生意外过世,享年68岁。母亲那年入院时,原本从事房屋经纪的陈湘琳意识到,她需要接手母亲的店,当时逢农历新年,有许多过节订单要准备。于是,陈湘琳赶紧开始跟店里的资深员工学做糕点,“我跟弟弟小时候会帮忙母亲准备制作糕点的食材,比如抹班兰叶,但没有跟着母亲学做糕点。以前,母亲希望我们可以考到大学文凭,不用经营糕点店,因为很辛苦。”
黄金糕需要约9个小时发酵而形成蜂窝状的弹牙质感。要取得蜂窝状的细微小孔,很考功夫和经验,连天气都会影响发酵的效果,因此本地很多糕点店已经没再卖。这家的黄金糕口感余韵无穷,具备柔韧性又不失弹性的嚼感,是机器无法复制的。
还好,他通过朋友介绍,今年找到一名接班人张子其(39岁)。他是天天香食品私人有限公司的董事,因为对传统糕点有兴趣,向郑亦康拜师学艺,并成为店的合股人,一起经营。张子其以本地知名糕点品牌Bengawan Solo为奋斗目标,希望一年内可以扩充至七八家分店,还为店里员工设计了T恤,印上:“莫忘初衷,守护传统”。郑亦康打算跟张子其一起经营几年后,等他完全掌握制作糕点的手艺,自己就可以退休,把店面和食谱全交给他。
吴先生在90年代病逝后,郑亦康(74岁)接手店的生意,扩大生产线,研发出多元化口味糕点,从当初少过10种糕点,增添至现在超过20款。招牌糕点包括红龟粿、九层糕和黄金糕。
这么多年来,两夫妻跟顾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像是朋友。采访当天,就有一名熟客坐在店里帮忙包装水果蛋糕,边跟苏祈祯聊天。苏祈祯说,有些顾客懂得他们辛苦,还会买食物过来给他们,获知他们即将结业,会抱抱他们,“有顾客跟我说,他们每年过节都买我们的糕饼,亲友喜欢到他们家,因为可以吃到我们的糕饼,不知道我们结业后怎么办。”
机器虽然可大量生产,也能代替一些重复性的步骤,比如搅拌糯米,但无法做到跟手工糕点同样的软弹口感。——陈湘琳<
郑亦康说:“店的地点不理想,缺乏人流,主要靠熟客,因此需要做更多口味的糕点吸引顾客。比如,九层糕有五种口味;红龟粿原本只有花生和豆沙,后来加了椰子和咸豆沙。新加坡的福建人多,因此红龟粿在本地很受欢迎。我们的娘惹红龟粿,跟红龟粿专卖店‘吉祥食品’的传统红龟粿不同。传统红龟粿的皮用糯米粉做成,娘惹红龟粿的皮用番薯粉、糯米粉和椰浆,内馅也会加入椰浆。”
店里的糕饼、娘惹糕皮馅都是手工制作,很考技艺,夫妻俩长久工作下来全身酸痛,没精力做了。两人要退休,儿女不打算接手,虽然对于要结束营业感到遗憾,但身不由己。
当时,Galicier僻居中峇鲁一角,创业初期曾面临一段寻不到知音的艰难日子。陈勇向说,邻里的居民似乎不吃蛋糕。夫妻俩穷则变,开始多卖娘惹粿,生意渐渐有起色,口碑也在社群传开,慕名而来的客人从附近居民扩大到全岛居民,电视台的美食节目也陆续找上门。店里的糕饼,从当初开店时的20多种,增加到现在近50种。由于店里的娘惹糕点皮馅全是手工制做,手艺再好再快也无法大量生产,产量依然有限,因此成了每天的限量品,每天上演排队买粿的景象,糕点一拿出来,一下就卖光。
1970年代经济发达,生育率高,造就了订购红龟粿的需求。2000年代起,大家开始注重健康饮食与生活,减少吃甜点,因此他们随着时代需求而转变,开始研发较健康的咸味糕点如笋粿。
没有员工,哪里有继承人要接过店的生意?一个人做不了那么多事情,不可能全部亲力亲为。做这行业,要有兴趣才能坚持下去。——郑亦康
老店逃不开传承问题。有的顺利由新一代接手,有的无奈选择结业。
尝过他们家的糕饼就会明白这番话的道理,质感和口感非一般糕饼店可媲美。
陆林娘惹粿的第三代辛楚义(43岁)在2011年接过由外公白手起家的生意。他说,糕点要用手工或是机器制作,有许多考量因素。比如,糕点的性质,有没有适合的机器切割,还有成本等。机器的价格昂贵,一般从几千元到10多万元,如果投资了这笔钱,也要考虑到多久才能够回本。店里的手工糕点有九层糕、班兰糯米糕和木薯糕;机器制作的有红龟粿和笋粿,用来自日本的机器包馅和打模。
在大部分食物已机械化、量产化的时代,纯手工做出来的食物越显珍贵,它倾注着劳动者的心血,有温度,有感情。随着时代的变迁,擅长做传统糕点的人越来越少。老糕点店的业主将他们的一生奉献给糕点店,传承上一代的手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无奈,当这些店主渐渐老去,有些老店因为没有继承人而面临结业的宿命;有的老店由新一代接手成为守“味”者,传承上一代的手艺,延续街坊记忆中的老味道。
另一家“隐藏”在红山1巷组屋区的老糕点店丽娜西菓贸易(Lina Confectionery & Trading),同样坚持手工制作糕点,由第二代陈湘琳(46岁)经营,店名的“Lina”是她的母亲名字。
尽管近年,他们的儿子陈俊明(34岁)和女儿陈美璟(36岁)有到店里帮忙,分别负责烘焙与店务,一家人商量后决定,孩子不接手。那是一种矛盾的心情,父母是过来人,深知守住老店有多艰苦,孩子有机会念书,不需要跟他们经历同样的苦,但心底难免依依不舍。
辛楚义说:“不可以说机器能做到手做的百分百,但各有各的好。手做的糕点比较细腻,毕竟是个别按压成型后包装。以笋粿为例,用手做可以折出12个花边,机器可能只做到六个花边。机器胜在快。比如,红龟粿的皮如果放太久容易失去水分而变干,用机器做红龟粿可避免皮失去水分。机器也有卫生的优势,因为糕点放在外头太久,容易生细菌。”
陈湘琳说:“母亲尝试上百次才成功的食谱,是非常珍贵的宝物。我希望可以守住母亲30多年的手艺并让它继续流传,顾好母亲的店,一直到我退休不能工作为止。”
两人一直沿用传统工法,坚持手工制作糕饼,因为手工与机器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陈勇向说:“日本的机器太过昂贵,普通的机器需要用到大量的粉,做出来的口感不好。机器制作的效果不如手工的好。”苏祈祯也举例:“如果用机器做月饼,面团需要很硬才能用机器打模。用机器做的黄梨挞也比较结实,手做的比较松软。”
原本,母亲打算自己经营店里生意直到退休,不料事与愿违。陈湘琳说:“母亲希望我们有人可以继承她的糕点店。我答应她会继续经营糕点店,让顾客能够吃到母亲的糕点味道。”
他们花了三年研发第一样冷冻糕点——冷冻笋粿,接着有冷冻九层糕、班兰糯米糕、红龟粿等面市。此外,他们也希望扩展到海外市场,日前跟随新加坡食品制造商协会参加在韩国的贸易展,推荐他们的冰冻糕点,包括九层糕、红龟粿、笋粿和班兰糯米糕。
回想当初,他说:“我小时念书不多,需要学一门手艺养家。我的兴趣原本是做电的,但母亲说不可以,担心会有危险,于是哥哥带我到店里学一技之长。”
Blk 124 Bukit Merah Lane 1 #01-138 S150124
记者在6月初走访Tiong Bahru Galicier Pastry,店铺刚开就有排队人龙,许多顾客一买就是四五盒糕点。难怪,店外有牌子写道,每名顾客只限买两盒椰丝卷(Kueh Dadar)、椰丝糕(Putu Ayu)和椰丝糯米糍(Ondeh Ondeh),以免这些人气糕点给一抢而空。
陈勇向和苏祈祯说,这行很耗体力,凡事得亲力亲为,他们要自己买食材、烘焙、卖糕点和开车送货,晚上关店后还要洗地、抹地,为了家人咬紧牙根。在炎热天气烤糕点,从早站到晚,早上7时开始准备开店,晚上8时关店后还要忙到午夜12时。碰到过年过节,甚至做到凌晨两三点。
坚守老糕饼店再苦,顾客的肯定是他们最大的动力。陈勇向说:“最开心的是烘出来的糕饼漂亮,有人买,我就很开心了。”苏祈祯说:“当顾客赞说我们的糕饼好吃,这就是最大的满足,很辛苦但值得。”
Blk 84 Bedok North Street 4, #01-21 S460084
辛楚义跟陈湘琳一样,选择扛起传承家族生意的使命。他原本在油气公司工作,2011年,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公司给他机会到国外出差,头个孩子即将出世,父母打算退休。他跟太太商量一个月后,决定接手家族生意。
为买新鲜食材跑五六个巴刹
陈勇向说:“有什么不舍得,这个年龄了,还有什么体力。(会舍不得员工和老顾客?)都会,没办法……”
尽管两夫妻已年过半百,仍亲力亲为在厨房和店面忙出忙进,每天要做超过10种糕点。采访时,也是在他们到店后面的烘焙厨房做糕点时,边做边聊。当时,陈勇向在做班兰戚风蛋糕,先是用手搅拌面糊,再将面糊倒入铁模,用力甩个个铁模,让面糊表面平均。另一端的苏祈祯忙着烘制一批批新鲜出炉的椰丝糕,香气逼人。她还递了一个热乎乎的椰丝糕给记者现尝,难忘那微甜松软及班兰芳香。陈勇向送了一个刚出炉的班兰戚风蛋糕给记者,他笑说:“见者有份。”夫妻俩跟他们手做的糕点一样温暖窝心。
有些老糕点店,顺应时代趋势转向机器化,提高生产力供应批发生意。
沿用传统秘方手工制作
以前,生意对象主要是酒店,因为80年代盛行自助下午茶,酒店纷纷以娘惹糕为招牌。自2000年代起,他开始供应糕点给其他糕点店和外烩。目前,店里有五六台机器,约20%的糕点用机器制作。例如,红龟粿先是用一台日本的机器包馅,再由另一台台湾的机器盖膜。2004年,他在万礼连(Mandai Link)设工厂,投资了五六台制作糕点的机器,希望可以提升生产力,大量批发糕点。
陈湘琳说:“这家西菓店是我母亲萧玉莲(Linawati Sukhamta)在1989年创办。当年,她为了养家糊口,想让我和弟弟过上较好生活,于是开店做生意。最初,她是卖蛋糕制作材料,因此店取名‘丽娜西菓贸易’,但生意不好。母亲灵活变通,开店半年后转卖手工糕点,生意才上轨道。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印度尼西亚华裔,娘家从事家庭式烘焙生意,因此她从小跟我的外婆学做糕点,80年代嫁到狮城。”
有很多人有兴趣买下他们的招牌和食谱,陈勇向提到,有可能会卖给其他人,但还有很多考量。
1.Tiong Bahru Galicier Pastry
有新一代接手的丽娜西菓贸易与陆林娘惹粿,希望继续将家族食谱发扬光大。
陆林的三大招牌人气糕点,从1960年代的九层糕,1970年代的红龟粿到2000年代的笋粿,反映了糕点制作从手工转向机器的时代变迁。
他估算,自2011年以来,陆林娘惹粿共投入约90万元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流程。如果以一天工作八个小时计算,过去每三名员工每日可以制作2000个笋粿,如今是之前的五倍,即1万个。2018年,辛楚义在勿洛一带设中央厨房,批发糕点给其他零售业者。
员工和继承人是老糕点店面对的两大棘手难题,郑亦康说:“没有员工,哪里有继承人要接过店的生意?一个人做不了那么多事情,不可能全部亲力亲为。做这行业,要有兴趣才能坚持下去。”
辛楚义举例,九层糕是纯手工,因为它的烹煮时间、配方和制作方式无法用机器代劳。好的九层糕要美观又不黏牙,非常讲究,目前还找不到适合的机器可以制作九层糕。店里糕点的种类,从外公年代的五六种,到现在近20种,多样化是为了吸引更多顾客。但有些早自外公时代的糕点,比如椰丝卷,因为只能手工制作,在缺乏适合人手的压力下放弃,但唯独九层糕不能不做,从外公时代至今。
他也说:“这行业太辛苦了,时间很长,早上6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有时关店后还要做糕到凌晨一两点。没有人要做,找不到员工,有的年轻人做一天就跑了。”
郑亦康同样面对孩子不接手生意的无奈,“女儿嫁到国外,她有自己的事业。(她不接手不可惜?)可惜,但她的工作赚比较多钱,哈哈。没办法……孩子有自己的前途,有自己想要做的事。”
一代人的韧性
采访当天,陈湘琳主要负责门市,父亲陈淼粦(73岁)跟员工在后头制作糕点,搅拌做班兰糯米糕(Kueh Salat)和印尼糯米鸡卷(Lemper Ayam)的糯米。父亲陈淼粦原本是德士司机,自2019年开始到店里帮忙。
Blk 55 Tiong Bahru Rd, #01-39 S160055
以椰丝卷为例,这家的算是本地数一数二的。取自班兰汁的自然淡绿色粿皮,气孔细密,口感湿润又富弹性,内馅的白色椰丝芳香之余仍保留椰汁,散发着纯椰浆的香气。
他回想当年答应父母接手经营陆林娘惹粿,店里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客人下单都靠电话和手写记录,小吃制作都是手工进行。他接手后,开始将日常营运电脑化,并以机器代劳一些重复性动作,减轻员工负担。
“我跟着家族的糕点生意一起长大,学校假期都是跟两个妹妹帮忙父母做糕点。我见证了父母和员工那一代人的努力、坚持与艰辛。这行业很辛苦,时间很长,凌晨4点开工直到傍晚4点,每逢过年过节甚至轮班做24小时。当时,我还小,不理解为什么要那么辛苦,长大后才明白这不只是我们家人的生意,还关系到员工家人的生计。如果我不接手会很可惜,我的孩子也无法体验我童年的成长过程,跟着父母一起做糕点。希望下一代有机会尝到这传统滋味。”
她发现,有顾客在社交媒体上载他们的糕点照片后,吸引越来越多新顾客,主要是年轻人,“这很令人鼓舞,表示我们不是夕阳工业,不只是老一代人欣赏我们的糕点。”
员工和继承人是棘手难题
是否适合机器制作 要看糕点性质
她念中学时,母亲为了在店里推出经典的黄金糕,特地回印尼娘家学做这款糕和其他糕点,单是黄金糕就尝试了上百次,也丢掉过上百个,才取得满意的黄金比例。黄金糕是母亲家乡的经典糕点,是她自小吃到大的味道,因此情有独钟。
地址:
位于勿洛北的Borobudur Snacks Shop算是本地最早以机器生产红龟粿的娘惹粿专卖店。60年代,大批印尼华裔迁居本地,很多人制作西饼糕点和娘惹粿,促使娘惹糕在本地落户生根。70年代迁居本地的印尼华裔吴先生,在80年代创立Borobudur Snacks Shop娘惹粿专卖店。他的红龟粿渐有名声,口碑在华人社群传开。于是,吴先生在90年代和福建乡友郑亦康合股投资,用机器大量生产娘惹红龟粿,每日可产近千个,逢年过节多达上万个,也批发到全岛零售粿品店,并走入酒店。
母亲对糕点的热忱与执着,烙印在陈湘琳的年幼记忆。
辛楚义说:“九层糕现在还是纯手工制作。无论经历了几个年代,它在娘惹糕的地位如同‘王’。早年小孩都喜欢九层糕,最经典的吃法就是一层层撕着吃,然后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像玩具般,好吃又好玩,家长会拿来哄孩子。”
除了机器化,辛楚义也将资源投放到产品的创新,研发冷冻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