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商业比赛的区别

托奎斯特说,市场上过多商业比赛会导致荣誉的贬值,并造成毫无意义的攀比。(杨秀桃音乐学院提供)

另一个让她无所适从的问题是:“我们家孩子不打算走专业,不必花过多时间打基本功。”刘嘉说,专业和业余是个人职业上的选择,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的方式上就差别对待。“你听说过盖一栋楼,不需要打地基的吗?专业和业余是在学琴道路上走多远的差别,要看个人的能力、坚持和选择,但不存在专业和业余两种教法。”

杨秀桃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讲师刘嘉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学钢琴的热度空前高涨,却少有家长能真正理解学音乐的含义。许多家长紧紧盯着考级和比赛证书,以此作为看得见的“回报”;甚至有人认为,考完英皇八级就算“毕业”了,可以学下一样乐器了。

根据“新加坡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章程,初赛轮报名费为680元人民币(约126新元),参赛者只需上传视频,就可能入选在新加坡举办的决赛;决赛轮的报名费是2500新元,包括机场接送(不含机票)、酒店住宿、旅游景点门票等费用,家长陪同的费用则是每人1900新元。

他说:“商业行为一定是出于市场需求,这些荣誉证书对于学生来说是申请名校的加分项,即便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也需要履历上的奖项去申请研究生、奖学金、音乐节。然而过多不受监管的音乐比赛直接导致荣誉的贬值,而对于没有参加这些比赛的人来说,无形中也造成了比较压力。”

在艺术教育领域,许多商业性质的比赛如法炮制,如近几个月来在社交媒体流传的“新加坡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和“新加坡国际音乐节—华乐大赛”,都是把比赛和游学合二为一的活动。除了赛程、音乐会和大师班,也安排环球影城、滨海湾花园等景点的游览项目。

新加坡华乐总会副会长何伟山说:“作为一个私人音乐教育机构,这样的名字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新加坡国际音乐节—华乐大赛’的活动场地多在民众俱乐部的活动室,并非专业音乐厅,而且名字与由官方主办、历史悠久的新加坡华乐比赛很接近,容易让人产生混淆。”

今年11月,《联合早报》报道《名义被冒用办比赛索报名费 “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主办方吁公众勿上当》的新闻在本地艺术界引起关注。从9月起,一些社交媒体上出现以“2024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为名的器乐、声乐、舞蹈等比赛海报和推文,使得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主办单位艺苑公司,连同南洋艺术学院、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艺术学院等名誉受影响的机构发表联合声明,澄清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不举办任何赛事,呼吁公众不要上当。

相较之下,“新加坡国际音乐节—华乐大赛”的“含新量”更高一些,主办方是在本地注册运营的“Synpura Conservatory of Music”,其微信公众号的名称是“新加坡音乐学院”。

然而托奎斯特指出,尽责查证对于一般公众来说有极大难度。“家长们并非都是音乐行业内人士,很难厘清这些名头背后的真伪,更无法查证所谓运作资金的来源与模式。对他们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来自比赛的命名。”

托奎斯特表示,商业机构并非不能办比赛,就像美国的私立大学也有可能比公立大学办得好。但要保证赛程透明,不能以收取报名费为主要盈利模式,这与比赛的公信力有利益冲突。他也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音乐不是体育,无需时时刻刻较量出高下,那么这些比赛是为谁办的?真正的消费者是参赛选手,还是琴童的家长?

根据其官方网页显示,“新加坡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的主办方为香港注册的“全球国际音乐家协会”,该会自2018年起每年主办“新加坡国际钢琴比赛”;“新加坡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是其“子品牌”,专为青少年音乐家设办。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院长托奎斯特(Peter Tornquist)指出,“新加坡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的名头听起来与“新加坡国际小提琴比赛”近似,却有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

如果学琴只是为了一纸荣誉,刘嘉认为那是自欺欺人。(受访者提供)

她说:“学音乐是一个肢体与头脑高度协作的练习,眼睛看着谱,手里弹着琴,耳朵要听音,心里还在打拍子;在更高层次,音乐的表达是理性和感性的高度协调。一个人能够坚持一件事情10年、20年,也是对品格的磨炼。如果学琴只是为了拿一张纸(荣誉证书),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是否冠上“新加坡”的名堂就显得更有权威性,可信度更高?何伟山也说,作为在新加坡举办的活动,有理由冠名新加坡作为地域标识,但是像以上提到的比赛,听起来很大型且具“官方色彩”,一般大众未必分得清。

许多面向中小学生的游学夏令营项目应运而生,包括组织机器人、人工智能的讲座,让学生走进大学教室,接触世界前沿科技,游览花园城市的同时寓教于乐,一举多得。

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之名被冒用办比赛一事尘埃未落定,命名具官方色彩的商业比赛近来却如雨后春笋。过多不受监管、有“碰瓷”真正专业比赛之嫌的商业比赛,会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什么影响?作为个人,学会分辨不同性质音乐比赛的同时,也需反思学音乐的真正目的。

新加坡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设有京津、上海、杭州、深圳、黑龙江等多个赛区,决赛轮的报名费是2500新元。(取自赛方微信号)

托奎斯特认为,无论“新加坡国际钢琴比赛”还是“新加坡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其主办方既非官方机构,也不是在新加坡注册的机构,如此命名让人费解。根据赛方网页信息,比赛的承办方是北京谱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名为“新加坡国际钢琴比赛”的微信公众号也由其认证、运营,负责发布京津、上海、杭州、深圳、黑龙江等多个赛区的报名、晋级等赛务信息。

说回为什么要学音乐,刘嘉说,一名从小吹长笛的学生在讲座上的分享,或许可以给务实的家长们更满意的答案:“因为我参加乐团,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我满足学术能力外的特长,得到了学校的青睐,获得奖学金;因为我会演奏音乐,我能暂时逃离这个让人失望的世界,自我疗愈,而这是会伴随我一生的能力。”

学音乐为了什么

针对上述情况,《联合早报》电邮国家艺术理事会,咨询官方立场。艺理会发言人表示:“艺理会鼓励所有参赛者和观众在报名参赛前,应尽责(exercise due diligence)查证官方网页,以及经过验证的社交媒体平台。”

托奎斯特指出,国际专业比赛与商业比赛最大的区别在于财务上的运作模式。新加坡国际小提琴比赛由杨秀桃音乐学院主办,主办方通过筹款、申请政府赞助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比赛。申请者一旦入围,将获邀来新参与现场角逐,受邀者的住宿由赛方提供,还可获得500元的机票津贴。而商业比赛的运作模式,则主要通过向参赛者收取不菲的报名费。

新加坡国际小提琴比赛由主办方杨秀桃音乐学院负责筹款,为参赛选手提供住宿和机票津贴。(杨秀桃音乐学院提供)
“新加坡国际音乐节 —华乐大赛”由本地机构Synpura Conservatory of Music主办,参赛费同样超过2000元,含赛程、住宿与景点游览项目。(取自赛方微信号)

作为商业活动,买卖双方你情我愿,只要合法合规,无可厚非。站在家长角度,比赛可以增长舞台经验,获得荣誉证书,同时到海外游学增长见闻,性价比远超一般旅行团所能提供。然而以“新加坡国际钢琴比赛”、“新加坡国际音乐节”等具有官方色彩的命名,则可能造成混淆,甚至透支社会信用。

托奎斯特也注意到,“新加坡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有38个组别,包括以年龄区分的少年A、B、C组,青年A、B、C组;还有以参赛作品作曲家命名的“莫扎特组”、“贝多芬组”、“李斯特组”、“德彪西组”等,而一般比赛少有如此之多的组别。他推测,这样或许可以颁发更多奖状,让更多琴童有所收获,获得鼓励。

“音乐家从小就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既要有天赋还要夜以继日地练习,才能摸到音乐学院的门槛。更残忍的是只有1%的人才能成为专业音乐家,而且终其一生都要保持练琴的状态。”刘嘉说:“那么剩下的99%的人学音乐,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他也给出一些建议:“要留意比赛的主办方是否是有威望的机构或单位,比如官方机构、国际知名学府,或是历史悠久的交响乐团等,重点是该机构要有必须维护的名誉。”

商业比赛不宜用官方命名

这起事件是假托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之名办比赛,还是为收取报名费的网络诈骗,至今没有足够证据下结论。然而以新加坡之名办艺术比赛,组织游学团,确是疫后蔚然成风的商业活动。

刘嘉说,在她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听过太多让她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钢琴课费这么贵,要学多久才能赚回来?还有人说,当一个钢琴家多好,每天风花雪月地生活同时把钱赚了。

随着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世界排名不断跃升,国大和南大校园成了许多中文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景点。尤其在学校假期,不少来新加坡观光的游客会带着孩子参观校园,感受亚洲顶尖大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