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句话:“我们无法抵抗浪潮,但永远记住灯塔。”

——互联网

离饥饿。他说:“我有一个梦叫‘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梁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这位老人这样朴实而伟大的梦想,以及他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也成为了支撑着一代代中国人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今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本是一条再平常不过的路,可今天却挤满了乌泱泱的一片人群,充斥着一张张或哭泣或哀伤的面孔,有打扮年轻的少年,有穿着整洁的上班族,也有白发婆娑的老年人。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太过遥远,太过理想化的存在。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支撑着我们在混沌的时代前行。他们沉沉夜色中的明月,只是存在,就让人觉得安心,以至于当我们猛然失去他们时,才会意识到,他们也不过是凡人之躯,比肩神明。袁老的逝去就像是一声惊雷,惊醒了睡梦中的人,这些伟人终究与月亮不同,是“西沉了便不会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取自互联网)。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迫切的想要纪念他,用许多的泪水传达来不及说出口,也难以说出口的感谢。

点开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袁隆平”三个字,没有一个人不会为袁隆平院士的成就与贡献感到震撼,发自内心的感到尊重与敬畏。可比起“袁隆平院士”这样的尊称,在国内,大家更喜欢亲切地称呼他为“袁爷爷”。

直到长大后,直到我真正明白了杂交水稻对于中国人民的温饱而言,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我才意识到,这位看似朴素的老人家,靠着单薄的一双手,撑起了庇护14亿人民的定国柱石。这位慈祥的,总是带着笑容的可爱爷爷,像一尊沉静安稳的守护神,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大地。

袁爷爷总是很低调,在一段采访中说道:“我觉得我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他们买什么名牌衣服,几千块、一万多块钱一件,我不要。我到超市买衣服都是几十块,一百多块钱一件,我就非常满足了。”他不讲享受,只是默默地把一生的热爱都献给了水稻研究,献给了国家。这么多年以来,袁爷爷的毕生追求只有一件,那就是让所有人远

很多时候,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总是遥不可及,我们从心底里敬畏他们,却也无法忽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可袁爷爷总是不太一样……

小时候走进课堂,翻开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第一篇课文便是《当代神农氏》,向莘莘学子介绍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可那时的自己总归是不懂事,翻看着课本上这位朴素的老人安静地站在稻田里,实在是难以想象这样笑容可掬的老人,究竟有多大的能力?种植水稻,在那时幼稚且无知的自己眼中,似乎也不是什么很了不起的事情。

字食族

这一天的中国长沙市,小雨淅淅沥沥,墨色的浊云沉沉地压在每一个人心头。从湘雅医院到

——在此同时致敬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国士无双,先生千古。

很多时候,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总是遥不可及,我们从心底里敬畏他们,却也无法忽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可袁爷爷总是不太一样,在人们心中,袁爷爷不仅是稻田里的守护神,也是常伴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老人。他爱汽车,会拉小提琴,还养了一只名为“袁花花”的猫咪,十几年来都在同一家理发店剪头发,就和街坊邻里每一位普通老人一样,让人感到可爱亲切。

亲爱的袁隆平爷爷,风吹稻花香两岸,愿您一路走好,我们将永远感恩您!

而当我身在他乡,偶然在国外的新闻网站上看见袁爷爷即使年过半百却依然在继续研究杂交水稻,为国家做出贡献,也发自心底的为中国能拥有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骄傲,午餐时捧起盛满米饭的碗时,更是觉得这一粒粒的大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再一次体会到《悯农》,这首小学时学的第一篇古诗词,蕴含了多么深刻的意义。“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吃着袁爷爷种的大米长大的。”

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