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云之旅”之前,学生先是到了老巴刹探索美食。那里不仅售卖许多知名的本地熟食,还有一家名为”Food Folks”的商店,为人们提供极具本土风味的商品,比如本地精品巧克力品牌Fossa巧克力的菊花茶系巧克力,和一般的巧克力比起来,更令人垂涎三尺,跃跃欲试。谁说新加坡人没有勇于探索与挑战事物的精神呢?从这些本地风味食品中可以看到新加坡人不乏创新点子。

2021年的 “云之旅” 始于国立台湾大学。通过吴旻旻教授的讲解,学生进一步了解白先勇《台北人》对传统的再现与诠释,为H2华文与文学指定文本《一把青》做了完整的铺垫。吴教授分析白先勇创作《台北人》的原因时,也提出了白先勇“眼中的台北人”。她说,曾在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时居住当地的人们在迁移到台北后,始终放不下之前的生活,也因为他们放不下过去,以致无法完整地体会台北时期的生活。通过这个角度,我们了解到了这些人走不出南京时期的这个现象,也就对《一把青》这个文本有了更精确的理解。

聚焦小红点文化之演变

“云之旅”的最后一项活动聚焦小红点。学生参与了“新加坡文化和遗产的演变之旅” ,认识到新加坡人身份的新注解,以及塑造华人身份的因素。学生参观了历史悠久的天福宫。最令大家惊讶的是:天福宫的结构原来象征着做人的道理——庙外的第一阶代表要打好基础,才能升级,再能青云踏步,意义极为深远。

第二天的活动也安排得丰富多元。除了能聆听学长学姐们分享在海外学府学习的经验之外,“云之旅”也邀请了本地专栏作家叶孝忠。热爱旅行与写作的他与学生分享了他的新书,指导学生如何寻找灵感,给予生活中平凡的事物新的生命。

讲座结束后,学生和北京的导游连线,到北京展开了虚拟之行。负责行程的旅行社早在活动之前给学生寄来了相关材料,好让学生在家中也能亲身体验墨水印字的活动。不仅如此,学生也参观了中国的传统建筑——四合院,了解了各院的分配,并以北京话“再见您内”(音译)和四合院的大哥道别。

不过,要把时代的演变融入到小说中,同时又要确保读者有想象的空间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云之旅”也有幸邀请到上海复旦大学的段怀清教授。他在讲座中和学生分享了“究竟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好的故事” 。他引用鲁迅的《呐喊》为例,解释了鲁迅写现代小说的风格:不用语言说,用行动来表达;采用对话来突出要表达的内容;结合旧风貌与新时代的教育,为当代人写小说。正因鲁迅的小说能和现实人生有着关照和联系,因此其作品植入人心。

北京虚拟之行参观四合院

这趟“云之旅”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文学的美妙之处,以及台湾与北京当地的文化和风情,还带领学生探索了平日不会到访的新加坡景点,发掘许多新加坡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增加大家对新加坡的认识。

(作者是裕廊先驱初级学院学生)

叶孝忠还提出了一个观点:“若能利用特别的纸张来使书更独特,便不会使人选择电子书。”他谈及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以及《12345》红配绿的颜色组合,使学生能从作家的角度了解写作和设计的概念。

顾名思义,“云之旅”是希望借助科技,让学生有机会在无法踏出国门的情况下,“飞上云端”,接触到中台两地的学者,向他们学习。在教育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学生度过了非常充实的“云上营会”。

每年的年尾,教育部都会为五所语特院校的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奖学金得主,主办中国大陆、台湾浸濡团,但是由于疫情的关系,这两年都无法成行,而改为两天的线上营会“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