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不是为了争取所有人的认可。想想谁在你低潮期送上了一句“加油”吧。你又可曾相信过自己?

其实每当别人说我能用华文写稿,语文程度应该不错时,我都没法大方地说声谢谢。并不是求学期间养成了自卑心理,只是清楚距离真正华文水平好仍遥远。我看不见对自己语文能力达到令自己满意的那天,但能够直视不完美将成为自我鞭策的动力。

欣慰的是父母一直都给予我很多空间摸索是否喜欢华文。中三高级华文老师林老师也曾鼓励:“修读感兴趣的科目会学得开心,无悔。先别想会否靠华文吃饭,反正你也读理科,上了大学不怕没选择。”果然,我在大学主修另一喜爱——环境学,同时副修中英翻译。过去几年在报馆里学习,也很感激前辈们耐心地帮我磨笔。

不再重要的事情会随着时间淡忘,但翻开日记便能重温当年的心情。在初级学院读华文那两年,有两位负责老师,一男一女。男老师说话总是很重,尤其那次在班上不留情地说:“玮谦,不要奢望考到好成绩,毕竟是新加坡人,能及格已经不错。”日记记录着我当年对“本地人的华文水平反正很低”这批评的不甘心。幸好女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我,每次给作业评语时,结尾都会加上一句“加油”。

我看不见对自己语文能力达到令自己满意的那天,但能够直视不完美将成为自我鞭策的动力。

我那届共有七人修读华文与华文文学,除了我之外,其他同学都有读文学的基础。上第一堂课的记忆仍清晰,老师让我们赏析郑愁予的新诗《错误》,当同学都滔滔不绝时,我只说了一句“很美”。要从落后的起跑点追上,压力不小,陷入自我怀疑时便提醒自己别忘初衷。如今回看那段日子才发现因为环境迫使,成长很快。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崛起让务实居多的新加坡人对学习华文感兴趣,但有些偏见过了这些年真的变了吗?今天仍有许多家长更重视孩子的英文成绩。如果想进修华文,有多少人会全力支持?

当年也有中学老师知道我选修华文与华文文学时惊讶地说:“为什么那么傻?你的华文又不是好到可以脱颖而出。读华文是没有前途的。”虽然能理解老师们是出自关心,但给视为楷模的人泼冷水让人更难受。我在日记里自我打气:“生活已经不容易,但有些人宁可说话伤人,也不愿送上祝福。没事,是个让心变强大的过程。”

记得中二的高级华文成绩不佳,老师找我单独谈话。14岁的我下定决心升上初级学院时绝不再碰华文,唯一的办法是“O”水准的高级华文考试必须及格,于是说服老师别让我放弃修读高级华文。

后来华文成绩开始进步,或许是因为养成了阅读华文刊物的习惯,也可能是考试不再考课本的内容,“救”了不爱读课本的我。按14岁的思路,“O”水准高级华文考试顺利及格后,是时候跟华文说“bye-bye”。但读了十多年的华文,要割舍太难,即使很多人不认同,我仍执意在初院选修华文与华文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