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人性本善吗?
遇到不公,我们想讨一个说法,一个公道。能被聆听,其实是一种特权 ,因为不是每个人能行使这个权利。那些被孤立、沉默的声音,又有谁去聆听呢?书面上的文字,难以陈述案例背后的人物所有的经历,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或在无偿法律服务中心聆听他们的苦衷,卷宗案例才有了脉搏。我们院校的无偿调解服务计划,是由学生与校方开创的。从学长们手中接棒,我们不歇地提倡,推广调解处理纠纷,也在校内法律诊所遇见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的人生百态。有人不知所措,有人声称对公平公正的信任已被动摇,有人感到恼怒,有人感到悲伤,往往与我们沟通交流中流露心里的憋屈。每个人都寻求逃脱困境的解码,我们提供的服务或许象征了一丝希望,至少当下倾听他们诉苦,多少能帮他们减轻一些负担。或许法律实践者的任务就是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声音,为他们发声,还原真相,维护尊严。
而一切有关“好”的定义,我们所说的道理,是由谁而定,又为谁而定的呢?我们所追求的真理,究竟是谁的真理呢?人生百态,这世上的“现实”因人而异,若要断定客观现实,我们只能指望一群人采纳一贯被接受的道德指标,划清对与错的界限,就算黑白永不能完全分明,总得有人判个是非。在理性与情感层面之间取得平衡,是件极其困难,但必须实现的任务。
战乱之中,短期内实现和平的概率渺茫,人世间太多的苦难,有的受瞩目,有的被遗忘,其余的化为尘埃。所谓战争也有规限,这些规则既是几代人经历奋斗而争取的保障,也是后代推行实践的底线。在课外接触国际人道法,才渐渐意识到法律在维持世间万物的生存中,起关键作用,纵然规则有待完善,也不能忽视这些准则。战争与和平,前者对人类精神的摧毁、对环境的破坏提警醒我们和平的珍贵,后者促使我们巩固对人道法的迫切推行及安全建设的基础,以预防历史重蹈覆辙。就算世界各地硝烟未能停息,我们在思想战斗中不能轻易投降。但凡要治理社会内的互动,乃至与全世界、自然环境的交集,都需要不断反思一贯采纳的治理模式,权衡其利弊。
然而,面对人性最丑恶的一面,是愤怒、怨恨?是心寒、迷惘?被欺压者的自由,凭什么被他人直接或间接地剥夺?凭什么为他人的过错受罪?又有多少受害者失去了自主权后,能从黑暗中走出来,得到心灵上的解脱?与邪恶的斗争,没有赢家,黑与白之间的隔阂,又如何能拉近?法律有的尺度,人有的温度,如何取舍?
作者一句话:论情与理,反思法律的意义所在 —— 希望我们都能活在有彩色的世界里,一生向阳。
那么,你还相信人性本善吗?我想要相信的,是这世界上还有光明之处,还有温暖,还有善良。
这世界不完美,消除人间的痛苦更不易。重拾对人的信任,需要勇气。要相信人好的一面,人间依然存在正能量,为受创伤者创造愈合的机会,需要时间,也需要坚守。这份坚守,不仅是法律工作者要秉持的初心,更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只有挖掘不解之处,才能慢慢去理解。只有见证人性的丑恶,才能体会人间的美好。只有认清仇恨的根源,才能以温暖感化他人。
寻思的问题很多,知道的答案很少,有时会感到迷惘……法与情,黑与白之间的关系,或许是琢磨许久也未必想清楚的。为了取得公平公正,需要近距离地面对人性本恶。但凡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哪里有黑暗,哪里就有光。我相信这世上依然还有很光明的地方,我相信邪不压正——或许有些人会认定乐观主义者过于理想化,但乐观之际,不代表敷衍自我,不顾现实考量。有希望,才能造就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原则,才能保持公正,把一碗水端平。有坚持,才能在这曲折的路径继续前进。
我正在寻思。每个人对此问题的解答应该会随着时间与人生阅历而改变:小时候所相信的,长大以后,未必秉持一样的理想。或许这个问题问得不恰当,因为定义“善”是如此难以捉摸。一切美好终究因不美好的存在而形成反差,才能如实地凸显“好”的一面依然存在。
重拾对人的信任,需要勇气。要相信人好的一面,人间依然存在正能量,为受创伤者创造愈合的机会,需要时间,也需要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