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里由金门各角落搜集而来的炮弹堆满一地,拿起其中一颗,按照所要制作的刀具形状进行切割,送入炭火里加热锻造粗胚,取出后敲敲打打修建刀型,再进行淬火处理。粗胚经过繁复细腻的研磨抛光,钢刀锋芒尽现,最后嵌上刀柄就大功告成。
炮弹如何做成菜刀
升级再造
炮弹变菜刀,台湾金门最特殊、最具传奇性的民间工艺。战地时期的金门枪林弹雨,从对岸飞射过来的炮弹,落入寻常百姓手中,废弃的炮弹壳与碎片捡起来再生利用,制成的菜刀锋利耐用,成为金门特产,堪称举世无双。
首先挑选合适的弹壳。钢刀取材最早用的是八二三炮战遗留的炮弹碎片,后期的炮弹属于宣传弹,只填充少量火药,火药会将保护文宣品的钢片从炮弹底部推出,弹壳保存完整,成为锻造钢刀的最佳材质。
金门有好几家制刀厂,都以炮弹制刀闻名。金合利制刀厂是最早的老字号之一,创办人吴朝熙是家传打铁工匠,1937年创建金合利。早期的打铁店以打制农具为主,日据时期钢材物资短缺,吴家尝试以盟军轰炸遗留的炮弹壳试锻刀具,发现完成品刀刃锋利,效果很好。1958年八二三炮战后,废炮弹壳暴增,吴家开始大规模锻制厨房菜刀,渐渐打响了金门菜刀的名堂。
台湾海峡两岸对峙期间,金门遭受密集炮轰,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的最初几天,就发射了47万枚炮弹,后来实行“单打双不打”(只在单数日发射)减少炮轰天数,炮弹里更以宣传物取代火药。直到1979年停止炮轰,前前后后计有超过百万枚炮弹落在金门,成为取之不尽的现成材料。
到访当天由吴师傅亲自讲解示范,亲眼目睹炮弹如何做成菜刀的整个过程。
时代改变,打铁铺传到儿子吴增栋手中转为制刀工厂,如今更发展成观光工厂,开放给游客参观。店铺前方是展示厅,后面设有真实使用的制刀工厂。墙上有解说介绍制刀步骤,半开放式工厂里满地炮弹,看到工人守在炉火边敲敲打打的实际工作场景。
制造炮弹的钢铁质地很好,打造出来的菜刀锋利耐用,不易变形,一把刀可使用一辈子甚至更久,还带着战火洗礼的前世经历,沉甸甸握在手中特别有分量。
一颗炮弹平均可以制成40至60把菜刀,算算100万颗炮弹能制成几把菜刀?走进千家万户足以伴随几代人的时光?又想想倘若没有制刀师的巧思与心血,大批的战地废铁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说是废物利用,实在太过轻描淡写。环保年代有个流行词汇“upcycling”(升级再造),不只废物回收,还要华丽升级,制作出更别致高档的产品,赋予全新生命。物资匮乏的年代,金门人早已深谙此道,朴实日常的菜刀,称不上华丽高档,却为特殊时代的特殊废料,注入厚重的内涵。
师傅的答复很妙:“应该担心的是没有传人怎么办?恐怕炮弹还没耗尽,懂得制作菜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是什么样的匠心与苦心,把凛凛硝烟化为暖暖炊烟?沉甸甸的炮弹,变身明晃晃的菜刀,充满威胁性的武器,变成家居厨房里的日常工具。
旅游金门,甚至是海峡对岸的厦门,都能看到面向游客的特产商店里售卖着各式各样的金门菜刀。也只有金门菜刀,把如此寻常的生活用品,打造成充满特殊意义的在地名产,结合了独属于金门的历史背景、地方特色、匠人巧思、打铁工艺,还呼应新时代环保潮流。
中国内战时,从对岸飞射过来的炮弹,落入台湾金门寻常百姓手中,废弃的炮弹壳与碎片捡起来再生利用,制成的菜刀锋利耐用,成为金门特产,堪称举世无双。
炮弹用完怎么办?
心里的问号没说出口,同行的伙伴中有人发问:“炮弹用完了怎么办?”
说来简单,但制作起来每一步骤都是手工打造,凭借着炉火纯青的技艺,才能将上等的炮弹钢材发挥极致。示范过程中打铁声砰砰作响,火花乱飞,烟火气味与温度弥漫空间。眼看着师傅边说边做,身手利落,举手投足都是数十年的历练,顷刻间废铁化为利刃,俨然如观赏了一场打铁秀,也印证了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