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尚巴纳神父足迹
2017年,我收到一个包裹:张修士把一份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圣母昆仲会文献,抽译成中文,然后托人“烦交庄永康处理”。不敢违命,我把文献编整好后,交给公教校友会的网站。该文的题目为:《沿着马塞林·尚巴纳的足迹》。
校长的第一外语是法语,“我是在1949年离开中国到美国去念书的时候,才开始学英文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纯正的语言教学和鼓励学生从事艺术活动,是张校长的掌校风格。这与华校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是不谋而合的。从华文报上公教校友给校长致送的悼词,大家可以领略到“张世典时期”培训出来哪些人才。
因圣母昆仲会来到公教
不几天肺部不舒服的毛病又来了,被送到新加坡中央医院诊治,发觉我患有肺部右下角肿瘤。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要动手术割除。两三天躺在氧气罩里奄奄一息。领过终傅圣事后,不数日竟又复活起来走出医院。两个月后开始在公教附小六年级担任班主任兼英文伦理圣经导师,胜任愉快,课余之暇着手依次组织口琴队、管弦乐队、铜乐队。
然而,张世典校长勇往直前的掌校精神支柱来源,不久后也揭晓:1999年,圣母昆仲会创始人,法国神父马塞林·尚巴纳(Marcellin Champagnat,1789-1840),最终获得梵蒂冈封圣。校长把这个喜讯传达给学校和校友会。
固然,张修士自认“初生之犊不畏虎”,但回首当年,他的一个精神支柱,无疑是公教中学1935年创校以来,得到华南教育家姚国华校长掌校15年;来自北京圣母昆仲会的吴酉俊修士六年掌校,以及孙继昌、盛振国两位校长短暂但细心的爱护,打好的校政基础。
当时我很好奇,因为修士自己是没钱的,上世纪60年代,位于市区之内的奎因街寸金尺土,三层楼的建筑加盖一层,另外还有一座附属建筑,钱从何来?他很肯定地说,当时他就是为学校筹款,为教会教书,因为当修士要发三个愿,就是一生里面要“神贫”“贞洁”“听命”。
张校长自从1974年离开公教,有20年是几乎音讯全无的。原来他到香港圣芳济书院教书,1988年退休,在修会安排下,到罗马住了六年。他以电脑为教会做翻译工作,也替唱诗班奏管风琴。“我觉得新区圣母会总院那段日子是最幸福的。”他说。
鼓励学生从事艺术
张世典修士到来公教,也同圣母昆仲会有关。2013年,在写给我们1963年中四毕业校友50周年庆团圆特刊的文章《服务公教廿一年》中,他回忆:
校长,你的委托,学生都完成了,静心安息吧!
多年以来,公教中学毕业刊的首页,就是尚巴纳神父画像和教育隽语。下一页,才是创校人劳爱华神父像,其及著名的“公教中学像双轨火车,中英并重”语录。可以说,尚巴纳神父走过的道路,就是圣母昆仲会的道路,也就是公教中学的道路。
1960年,第四任校长盛振国修士开车,载其他三位修士到波德申度假,归途遇大雨车子在麻坡误入小河沟,当时在车中睡着的梁厚祥修士惨遭溺毙。盛修士心情大受打击,请辞离开新加坡。学校董事部采取紧急决定,饬令张世典修士担任第五任校长,开创“张世典时期”14年的辉煌。
曾经为公教中学掌校14年的张世典修士于7月4日永息主怀,享寿93岁。张修士是因1960年学校发生的一场车祸事故,“意外”地当上校长的。那一年,笔者刚从养正学校毕业升中,考入公教,这个情景历历在目。
最有意思的是1961年班的张东孝校友,著名房地产商,2009年斥资把奎因街旧校舍改建成综合艺术中心,在二楼开设自己的“私人画廊”。此画廊位置是以前的校长室和教务处,学生犯错就要到这里接受训导和惩罚。不过,那也是我们毕业之际,列队到此请张校长写推荐信(testimonial)的所在!
在他51年生命中,马塞林殚精竭虑,几近崩溃,为的就是要成立一个宗教教育工作者的大家庭。他的一生面对数不完的十字架劫难,失意、险阻、挫败等等,却一直保持着坚强的希望与远见。
张修士当年只有33岁。他如何鼓起勇气,临危受命,最终成为莘莘学子争相景仰的学界典范?回顾起来,可以意识到他背后有着一股坚强的精神力量。
1996年6月18日,我为校友会讯《双轨》到访后港圣母昆仲会修士的寓所——富罗华路(Flower Rd)15号。校长在这个寓所居住到不久前辞世。当年的访问自然围绕着离休20年的日子,不过兴之所至,他回忆北京家乡:世代都是天主教教友,父亲在圣母会办的中法学堂受教育。他1947年加入教会,第二年正式当修士。
记得是在1951年,同一位叫奥达伍的希腊修士搭海皇轮,经三天的光景,在新加坡红灯码头登岸。当时奎因街公教中学校长吴酉俊修士接我们到学校,把我安置在二楼右角的一间教室里。那时好像还有王炳华修士及师长林修士,都是我在中国北京黑山扈上义中学校的同学。
以艺术人才来说,我们1963年班上的林延龄医生是摄影家,还有出过百张唱片的流行歌手蔡城。后届有国家级画家蔡逸溪,钢琴家王立达。在1996年《联合早报》的一篇访问中,王立达说,最令他感动的是在他15岁那年,张校长竟然为他筹办一个独奏会。“演出后给我颁发纪念品的竟然是李光耀夫人。”
原来尚巴纳神父对青年的栽培,有一整套的规划。关于领袖的培养,特别是校长怎样办公、记账、负起责任,同其他修士相处,如何开会,或主导小组的合作,都有详尽的指引。文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