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包罗万象。首先是学校缩影,拍摄了张张校景,令人想起曾在盛开的凤凰木树下的石椅、石桌上讨论功课,在此海阔天空地闲聊。看到整排的篮球架,想起曾在此奔跑呐喊洒汗;也曾在此燃起篝火,拉着手唱起、跳起专属男女童军的歌曲和舞蹈。看到庄严的礼堂,想起曾在此露营过夜,向学弟学妹们绘声绘影地讲述学校里的“传奇”故事,想不到这些危言耸听的故事,竟一年年地传说下去。再看到实验室、课室、餐厅的照片,仿佛看到自己和同学聚精会神,嘻哈玩闹的身影。这一晃,已过了三四十年。

同学们毕业后分道扬镳,各奔向不同的人生考场和战场,除了几个谈得来的同学有联系外,其他多不见踪影。但到了某个年龄,突然各班的班长,当年校内的领袖,发起同学聚会。瞬时间大家似乎都年轻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设法联络失散多年的同学。终于等到聚餐那一天,好多人早早抵达会场,更有多个同学拿着当年的毕业特刊按图索骥,寻找某某同学的身影。哪知在多年时间的洗礼下,彼此的容颜改变了不少。胖了?瘦了?头发脱落了?满脸皱纹沧桑?还是容光焕发,依旧英俊漂亮?如果没有特刊,哪还认出那么多同学?一认之下,立刻想起他/她的音容笑貌,亲切地说起当年事当年情。

方帽子的诱惑

校园掠影

毕业特刊记录了人生中美好的读书生涯。也许有些事在当时不如人意、生活坎坷,但在年华老去时再去翻看回想,不禁莞尔一笑,原来那是人生中充满憧憬的一页啊!幸好有这特刊,让自己能沉浸在悠悠的回忆里。

当拿到特刊时,毕业班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找同学们在个人照旁边签名,不管是否认识或相熟,一声“谢谢”就让同学签了名,而且大多是签中文,这是个人的珍藏本。当年字体龙飞凤舞,或一笔一划不苟,或一笔即就的同学,现在的签名依然如此吗?

毕业特刊记录了人生中美好的读书生涯。也许有些事在当时不如人意、生活坎坷,但在年华老去时再去翻看回想,不禁莞尔一笑,原来那是人生中充满憧憬的一页啊!幸好有这特刊,让自己能沉浸在悠悠的回忆里,也让同学们欢聚时感到无比的温馨!

下来是校长玉照,说了一番勉励毕业生的话语,之后是主任和全校老师的个人照。想当年常对老师们评头品足,给他们取有趣的绰号,现在想起不禁失笑。接着是各毕业班学生的合影和个人照、班级活动照,还摄下各科任老师讲课瞬间的精彩画面,早期也登载老师和同学们的联络地址。特刊的内容不限于此,不但有老师的大作、画作,还有同学写的各类文章,负责老师尽量给予刊登,这的确是无形的鼓励,让往后不少学生走上创作的道路。

在上个世纪,传统华文中学都会为中四和高中的毕业班学生出版“毕业特刊”。刚拿到特刊时,学生们都很兴奋,仔细翻看了一遍,之后就束之高阁。直到“某一天”突然新血来潮,翻找出来拂去尘埃,一看,往事竟如潮涌,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为了减轻印刷经费,毕业生得负责去招广告,分为全版、半版和四分一版。家里是经商的,父母义不容辞地登广告,或出动父母去游说做生意的朋友,他们只好应酬四分一版。此外,同学们还穿街过巷,沿街沿户找广告。一些老板心疼学生或乐于助人,会在广告本子里盖印签名,附上样本或铅版,交上钱。学生们好不高兴,忘了日晒和口渴。其他和学校有关系的如贩卖部、校服公司、餐厅摊主等,也都助予一臂之力。如今翻到广告页,心里还喜滋滋的,这版的广告是自己死缠烂打才招到的。到1980年代后,不再招广告了。为了让非毕业班学生也购买特刊,便登载各年级的全班合影,各学会的简介和活动记录,校内校外活动比赛优异表现的相片等,涵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处拉广告

不但中学有出版特刊,大学也有。南洋大学辅导处每年都组织特刊出版委员会,为年度毕业生出版年刊。书的最前面有校徽、校史、理事会成员、校长的话,副校长和主任的个人照;下来是校景,依次是文理商学院的系主任和老师的玉照,之后是毕业生穿着学士袍,戴着方帽子的个人照。下来还有本届毕业生通讯录、历届毕业生名录,虽然没有明说,但可看出这是根据成绩排列先后的。

这种内容俱全的特刊,是华校一路来的做法,但到1990年代后,很多特刊改变编辑方式,不再有个人照,只有上课实况照和班级照,连同学的名字都没有。这有点失去办特刊的意义,几十年后再翻看,可能已想不起某个同学的名字,不记得谁是谁了。即使有集会,还得去求证原来那是某某。

聚会时凭照认人

这洋洋洒洒的一本年刊,让毕业生对大学生活留下美好又难忘的回忆。这“方帽子”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刻苦的自励,挑灯的苦读,辛酸的泪水和青春的欢笑,加上后来的金钱、权力和名利。说到拍照片,大家都慎重其事。当时只有两家相馆——国泰和达开尔提供学士袍,冲洗至少半打。瞧男的都严肃端庄,女的巧笑倩兮,踌躇满志地跨出大学的门槛。多少年后,翻阅年刊,熟悉的脸孔、陈年的往事一一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依依垂柳,相思树黄花盛开的云南园。

青春的笑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