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新加坡人对于国家剧场没法保留下来感到遗憾。我生活在那个年代,看到它如何从一元一块砖的捐款到它的盖成,也曾在那里看过多场演出,并和它有过几次的缘分,所以,对于它的消失,我与其他人一样,感到惋惜。
1973年,“远东十大巨星慈善晚会”在国家剧场举行。我邀得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一起出席。当晚星光熠熠,都是时下最红的歌星,包括来自台湾的包娜娜、杨燕、邓丽君和陈芬兰等。新加坡有两位歌星入选“十大”,他们是潘秀琼和秦淮。我们主要是去看陈芬兰,很喜欢听她唱的歌,特别是她早期唱的台语歌,她唱的华语老歌,也让我们听出耳油,可惜十大”之后不久,她嫁去日本,从此退出歌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1978年,来自朝鲜平壤艺术团的表演。演员们各个长得年轻貌美,舞艺精湛,舞台的设计,更是美轮美奂,是视觉上的一场盛宴。其中的一个节目帽子舞,我记忆犹新,舞蹈员穿着传统的服装,头上的帽子绑住一条细长的布条,随着舞蹈员摇头晃脑,整齐快速的动作,各种颜色的细长布条齐飞,煞是好看。当然,少不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朝鲜民歌《阿里郎》,歌声美妙不在话下,配合舞蹈员婀娜多姿的舞蹈,让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配合国家剧场在1963年的开幕,新加坡主办首届东南亚文化节,共有11个国家与地区参加,包括南越、老挝、沙巴、马来亚、香港和菲律宾等。
因时局的变化,这一次的东南亚文化节,竞成了绝响,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1970年代,我还是一个年轻公务员,有幸被选代表我们的部门加入国家剧场的管委会,担任委员。作为管委会委员,除了参与讨论国家剧场发展的大方向之外,最大的好处是,常有机会观赏它主办的艺术表演。
人生的安排就这么巧,我与国家剧场的一个负责人后来成了同事,一起在国防部的文工团里工作。我们的文工团曾在国家剧场呈献一个大型的表演,称为“绿色的旋律”,包括大合唱、短剧和舞蹈,这是文工团第一次公开表演,得到观众的捧场,是一场成功的演出。记得其中有一首爱国歌曲,歌词是由我填写的。
平壤艺术团来表演
主办首届东南亚文化节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当我在1970年从新加坡大学毕业时,我们的大学毕业典礼就在国家剧场举行,父亲和母亲盛装出席,他们坐在台下观礼,看我在台上领取我的毕业文凭。我们过后去一家相馆拍照留念,这是一张黑白的照片,它一直挂在我的书房里,照片中的父亲和母亲,笑容可掬,我想他们当时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兴奋,因为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
由于我的公务员身份,每次新加坡举行大选,我都会被派去担任管理一个投票站的投票任务。在大选之前,选举局会在国家剧场举办说明会,告诉与会者他们的工作范围与细节,会后,我会与我的工作人员集合,讨论安排设立投票站的事宜和每个人负责的工作,确保我管理的投票站在投票日顺利运作。选举局之所以选在这里举办说明会,原因是当时只有它能容纳这么大型的集会。
我和家人选看的那场,分上下两场,上半场由老挝代表团表演,都是一些老挝的传统乐器和舞蹈表演。下半场才是我们期待的香港代表团的表演,演出者是长城、凤凰属下的知名演员,例如朱虹、陈娟娟、鲍方、江汉、张铮、白茵、傅奇和石慧等。表演的节目多是中国民歌和中国民间传统舞蹈。由于有明星光环的加持,他们的每个演出,都受到台下观众热烈的反应。
位于里峇峇利路和克里门梭道交界处的国家剧场,耗资220万元,拥有3420个座位,在1963年8月8日竣工。这座标志性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五个菱形外墙,及其前方的月牙形喷泉。1986年,国家剧场因结构不安全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