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请勿误会,《心经》的“五蕴皆空”并不是劝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理,“躺平”了就万事大吉。似有心灵感应,就当笔者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凭《联合早报》上发布的信息,7月23日星期天到美芝路琼州天后宫聆听了80后加措活佛讲解《心经》的智慧。
国家图书馆《阅读》第二季的文学类,推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这本神话小说据考是明代文人吴承恩搜罗了民间传说而写成的,西天取经的真人真事,出自唐代玄奘法师(约公元602-664)。
读者或许会问,《西游记》不是讲唐僧师徒如何击退妖魔鬼怪,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吗,如何跟《心经》有关?这里大家首先要明白,神话小说中的脓包唐僧与真实世界的玄奘大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而《西游记》的主角,是大徒弟美猴王孙悟空。
论悟“空”者是心猿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西游记》应该是allegorical的一部寓言小说。灵猴在书中一直以“心猿”的意象出现,与从小龙变成白马的“意马”匹对。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第三十回悟空离队了——“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直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完满见真如”,贯穿了取经的心路历程。
要不然,孙悟空背了唐僧,一个筋斗翻上西天,不就完事了吗?可见那麻烦的九九八十一难,是一个修行过程,是无法偷工减料的。
想起1998年的联合早报(当时在仁定巷)文化讲座上,国际知名汉学家柳存仁曾在《中国传统小说与社会》的讲题中提到,西游记中“小说的逻辑”,是来自印度神话史诗《罗摩衍那》的启发。《罗摩》书中,受难的罗摩王子和弟弟罗什曼那都是有神通的,加上神猴哈奴曼的帮助,“打回老家去”似乎易如反掌。但那样不去解决问题而得到成果,却是不合教法(Dharma)的,因此他们绝不取巧。《西游记》第九十七回,三藏收在监狱里,孙悟空故不显神通,以待师傅难满得道,守的也正是这个“原则”。
又据我的俗家理解,由于圆是“了”的意思,说明达到“无苦、集、灭、道”的境界,臻至凤凰涅槃,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个专注的、充满毅力的,并是一个勇于取舍的修行历程。投射到小说《西游记》中,取经者不仅遇上种种妖魔鬼怪、天险磨难,甚至须战胜自己的心魔。
难满得道,方成正果
小说用了第一到第七回的巨大篇幅,描绘花果山水帘洞石猴的出世,学得法术,大闹天宫,然后被如来佛收服在五指山下,指引他随唐僧取经,修成正果。小说第一回回目“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形容灵猴的诞生,提醒大家,本书讲的是一个性灵从出生到修道成功的完满途径。
在图书馆推荐的藏书中,包括历史上记载的《大唐西域记》如何衍变成小说《西游记》的过程;文学作品和影视动画片之间的比较;以及《西游记》的现代演义等。不过凭笔者这些年来的涉猎,觉得大家若要读懂《西游记》的深意,预先念诵和趋近了解一首全文260字的佛经经典——《心经》,是至为必要的。
据我的俗家理解,加措活佛首先把《心经》比喻为一面镜子。开篇“观自在菩萨”的五个字,目的就是让诵者/读者从《心经》中见到菩萨样的自己。“明心见性,见心成佛。见到自己自信满满的样子,我们看到的是彼岸圆满的世界……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景色都是美的,而开悟之后的心境比起之前好上一百倍。”
据史载,玄奘到西域(印度)取经,历尽艰险,带回了经书共六百五十七部,分为五百二十夹,总共动用二十匹马,才顺利驼负完毕。但在众多经典中,玄奘特别喜欢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亲自参与翻译。
所以,《心经》的咒语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要是你生活繁忙,无暇遍读佛经,念这260字的《心经》(包括咒语),就有希望到达彼岸了。相信这也是玄奘推崇《心经》的用意。
当天主讲者的背后挂着一张图,图中一个圆圈,中有藏语。加措活佛说,这里的意思勉强可以翻译为汉语的“圆满”。他进一步解释,“圆是‘了’的意思”,了了一个心愿就是心事已圆。“无明是黑暗,圆满是光明。圆在满里面,佛性显现的时候,无明瞬间就结束了。”
为什么相对于猪八戒的悟“能”、沙和尚的悟“净”,猴王徒弟取名为悟“空”?显然就与《心经》有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灵猴,他须把所有高强的本领(结果翻不出如来掌心)、一切诸如“齐天大圣”的虚衔(“弼马温”更不必说了)都要抛诸脑后,解除了紧箍咒,才修成自在菩萨。
已故美国学者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台湾联合文学中译,2016年)一书中,称灵猴是奥秘的悟“空”论之发言人。夏志清说,小说中的唐三藏虽时时背诵《心经》,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超越意义是他所不能了解的,所以每当灾难一过,“具有更高精神理解力的孙悟空常常请他师父注意这部《心经》。(如第四十三回)”
玄奘眼中,修成自在菩萨,必定先深切掌握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指色(色相)和受(感受)、想(思想)、行(行为)、识(认识)。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表明如果能摆脱五蕴的羁绊,了解一切归空,那就是菩萨修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