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港德福巷的工厂,是梁美石(70岁)和太太蔡进兰毕生心血,尽管爱妻已病逝九年,他仍清楚记得两人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

梁美石著作的《逐梦天地去印尼》,可在新华书局购买,每本$20。(特约陈来福摄)

“在70到80年代,很多人学了一门手艺,在住家外面或租一个小地方开工厂,当时正好有很多空置的鸡寮和猪寮,租金几百块而已。”随着甘榜拆迁,他的工厂也在1986年搬到德福巷。

这些船只是用来运送员工、物资和必需品往返望加丽岛,尾部有一台柴油引擎。(受访者提供)

包括盖厂、买机械和建宿舍等的前期投资约6万新元,聘请近50名员工,每人每天工资约5新元。树桐锯成200毫米长、200毫米宽的方形长木条,然后以载重40吨的木船运到新加坡,之后再出口到中国。辛苦数个月后,载送木条的第一艘船出航,卖了2万多新元,之后又陆续送出三船木条。

然而,梁美石在新加坡港务局等不到第五船木条。两个星期后有船员回到望加丽岛,说船沉了。

梁美石庆幸儿子愿意接手生意,他可以半退休,有时间写写文章。去年梁美石将自己到印尼闯荡,以及太太在成衣厂当女工的经历,出版成书—《逐梦天地去印尼》。  

梁美石在沙斯期间毅然到印尼森林内开锯木厂。(受访者提供)

梁美石原本很犹豫,毕竟公司没接过大项目。父亲曾在火锯厂当送货司机和经营木材生意,梁美石中学毕业后曾跟着父亲工作,对这一行并不算门外汉。经实地考察,再和太太商量后,他决定勇敢追梦。

2003年沙斯来袭,对家具和装修行业打击重大。梁美石愁眉不展之时,有业者邀请他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望加丽岛(Bengkalis)开锯木厂。对方称当地一名拿督有一万公顷土地,已锯了上千棵甘巴豆(Kempas,俗称金不换)树桐,还铺好从码头进芭的铁轨。然而,当地不允许直接出口树桐,须制成品或半制成品,所以要找人投资锯木厂。

梁美石的生意原本相当顺利,公司团队约30人。工厂、办公室、私宅、组屋和食阁等的大小工程接踵而来。

梁美石也走出自己的路,在1980年代初到家具厂当学徒,然后创业。他忆述:“当时很好玩的,就在住家旁边搭一个沙厘板(锌板)屋。我的技术只是半桶水,所以请了一个‘上海功’(手艺精湛)的大师傅。当时刚好遇上搬迁到新镇热潮,很多人要装修,倒是不担心没有订单。”

“如果一艘载满30吨木条的船真的在马六甲海峡沉了,船员怎会安然无恙?那批货可以卖三四万新元,我不知道是真的沉船,还是被转卖了。我跟太太觉得风险太多,还是不做了。那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在印尼设厂真不容易,我的经理还被鳄鱼吃掉,半夜我也曾听过老虎吼叫。”

雅迪木器装修老板梁美石上世纪80年代从甘榜的简陋工厂起家,随后拆迁到工业区。该行业曾搭上经济起飞列车,也面对疫情打击和外来竞争,起落参半。梁美石还曾到印度尼西亚开锯木厂,成了他事业难忘的一页。

梁美石(右)和妹妹梁美招在甘榜锌板住家外的简陋“家具厂”合影。(受访者提供)

经历沙斯和冠病疫情,这一行还要面对与马国业者竞争、员工难请、成本上扬等挑战。梁美石也说:“现在公寓多是包括内部装修的套间,大装修商才有能力承包。我们只能接其他较小工程,可是现在房价这么高,屋主已花一大笔买房,装修预算大大减少。”

梁美石祖籍福建南安,1927年曾祖父带着祖父四兄弟落户新加坡,后来在淡滨尼10英里买下一块21英亩地皮,建了近10栋房子给家人居住。曾祖父是中国的秀才,所以在甘榜开私塾。祖辈多从事文职和经商,父辈则各有发展。

淡滨尼11英里到12英里一带,像梁美石那样开小型工厂的很多,有铁厂、烧焊和铝窗等。

家具装修业竞争仍大

遇上沙斯勇闯印尼开厂

在原始森林砍下的树桐堆在锯木厂旁,准备锯成方形长条。(受访者提供)
梁美石的太太蔡美进(右)和妹妹梁美招身后,是制作家具的木条和工具。(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