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戎寺,沉静如水的微笑。
大宋将军庙,挡不住的微笑。
植物的侵蚀,气候的风化等大自然的神笔,为吴哥的寺庙建筑和“高棉的微笑”进行了近四百年的再创作。到了19世纪,吴哥才从蔓草荒烟里重现在世人眼前。在大自然神乎其技的二次创作下,吴哥增添了生命力和神秘感。斑驳而沧桑的建筑与雕刻也正是吴哥的魅力所在。荣格说:“美其实不是一种存在,美是一种消失。”失而复得的吴哥,更加珍贵。
柬埔寨12世纪以前的国王都信奉印度教,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寺庙和宫殿供奉神明。寺庙为多层方坛组成形如金字塔的庙山。庙山顶部的宝塔,象征了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大吴哥城、小吴哥、巴芳寺、变身塔,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阇耶跋摩七世开始信奉佛教,修建了著名的“高棉的微笑”的巴戎寺。圣剑寺、塔普伦寺也建造于这个时期。
巴芳寺的塔山。
吴哥窟石柱上的雕刻。
从1世纪的扶南,到6世纪被真腊王朝征服,再到9世纪阇耶跋摩二世创立了吴哥王朝,高棉进入了辉煌的六百余年。都城也从初始的湄公河下游,迁至罗洛斯,最后在9世纪定都于巴肯山旁的吴哥城。
吴哥窟塔尖神女。
圣剑寺,巨树的力量。
巴肯山,深林里的吴哥窟。
塔普伦寺,来自树木的拥抱。
15世纪,被暹罗族屠城后,吴哥王朝建筑与文明竟然在时光隧道里销声匿迹了四百余年。树种在寺庙建筑发芽,最终长成了参天巨树。繁茂的树木不仅向天空延伸,也向着寺庙的残垣断壁攀爬,仿佛要把寺庙紧紧地抱在怀中。树木与寺庙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俨然一幅壮丽的自然和人文交织的巨画。这些树木成了吴哥城的新主人,给冰冷的废城带来一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