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是北京市决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之一。
为了安全和社会秩序
年味或须让位
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细小颗粒物,这些年来一直加剧北方地区原本就比较严重的冬天空气污染问题。近五年,北京春节期间空气重污染天数在两天到四天之间,尤其是除夕、初一、正月十五人们重点放烟花爆竹的这三天,PM2.5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全年。
北京市烟花办负责人向新华社指出,市内许多老旧小区都是大屋脊的筒子楼、砖木砖混连体结构,不耐火。文物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建筑毗连,一旦着火容易“火烧连营”。
北京市政府把严控烟花爆竹燃放,视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治理的体现,看来禁放令明年还会延续下去。
安全为另一考量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10日刊登评论尝试引导舆论接受禁放令。题为《没有爆竹声,年味依旧在》的评论指出,春联、年画、屠苏酒等传统文化元素,照样可以凸显年味儿。“蓝天下的一张张笑脸,比烟尘呛人、碎屑遍地更能体现新年新气象。”
安全是市政府禁烟花爆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以往,当中国人大多生活在农村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作息规律相对一致,群体内的所有成员也乐于参与同一套习俗。随着社会现代化,人们的需求和兴趣变得多样化,有人怀念传统热闹气氛;也有人渴望安静、安全,一套政策要让所有人满意越来越难。
她说:“这是典型的懒政。北京为什么不学香港办大型烟花表演,由政府组织、企业赞助放烟花,让大家一起开心?我们只不过想热热闹闹过个年,为什么要让我这么折腾,烟花买得这么艰难、放得这么艰难?”
朝阳区五环边上的来广营烟花销售点,除夕出现长长的人龙,保安人员一度把铁闸关上以控制人流。为配合禁放令,全市烟花销售网点和烟花爆竹备货今年分别锐减82.97%和55.9%。这意味,想放烟花爆竹的民众得在网点排更长的队,还可能因为当天卖断货而要隔天再回来排队买。
在今年实施“禁令”以后,北京环保监测中心分析,除夕夜间北京市PM2.5同比降幅超过五成,禁放措施效果明显。
这些排着队的受访者多数对禁放令不满。谢女士不忍心让四岁的女儿失望而来买烟花,却没想到得排这么久的队,还让她排出火来。
史春利说:“以前社会不发达,只能靠放鞭炮取乐,但是什么都得进化。对我来说,回归根本,只要一家团聚就是过年,不需要别的。”
排在她后面的市民随后向她指出,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安全和社会秩序,烟花表演会吸引公众聚集,这将增加防控意外事故的难度。
烟花爆竹禁放令实施后,北京今年的春节宁静了、干净了;但也有人认为,乏味了。
此情此景今年不复存在。多数商场、饭馆在傍晚7时之前打烊,街道上空荡荡、静悄悄。最抢眼的灯光,来自市区各角落巡逻警车的红蓝旋转灯。
《北京日报》去年底引述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底从原先的禁放,放宽为“限放”以后,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警仍有2000余起,致伤年均达389人,直接财产损失1.5亿元(人民币,约3100万新元)。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址(俗称大裤衩)的配楼发生大火,就是因违法燃放A类烟花爆竹引起的。
往年除夕夜,北京城区内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抬头可见朵朵烟花绽放,低头可见满地爆竹纸屑,巷子里大人带小孩挥舞烟花棒。红色的爆竹,白色的烟,硫的气味,是许多中国人记忆中的“年味”。
50岁北京市民史春利受访时说:“小的时候见过市集里的烟花鞭炮着火,炸市。虽然没有人受伤,但回想起来还是很怕。”
根据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去年春节前夕的调查,八成受访市民表示,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其中半数以不想污染环境为理由。调查也显示,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多达98.3%的受访市民支持全市全面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北京市去年底修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五环内禁放烟花,五环外的区行政中心和人口密集区也禁放或限放。空气重污染橙色和红色预警期间,全市禁售、禁放。这是北京12年后再次收紧烟花爆竹燃放政策。
市民陈晓天在寒冷中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烟花。他告诉本报:“过年总要放爆竹才有年味。当周围弥漫着烟的味道,鲁迅小说《祝福》的感觉就来了。”
中国首都值不值得为了增添年味,而冒着人身安全和火灾事故的风险,或忍受几天恶劣的空气质量?答案见仁见智。
负责人也介绍,北京市今年最大限度投入社会面治安秩序维护,在除夕当天出动82万余人防控燃放烟花爆竹,单是北京警方就出动直升机和3万2000人。结果除夕当天五环内“零伤情”“零火情”,五环外有七人因燃放烟花爆竹受伤,比去年少四成,五环外火情12起,比去年少一半。
不过,希望在新年期间放烟花爆竹的市民还是不少。他们认为,没有烟花的春节,如同没有圣诞树的圣诞节,如同烧菜没放盐,寡淡乏味。
有民众表示,喜欢这样安静点儿的春节。市民于先生告诉《联合早报》记者:“烟花爆竹禁了好,清静。不必担心睡到一半被战争般的喧嚣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