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有学者提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预示着中国的第三次开放,中国将通过主动的开放、甚至是单边的开放来换取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将市场优势转化成为规则。不想,这份协议那么快就面对波折。

新华社报道指明,习近平是应约同默克尔通电话,换言之通话建议是默克尔主动提出。默克尔是欧洲大国领导人中对中国态度最积极的一位,刚在1月底的达沃斯论坛上发言强调欧洲不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在中欧关系陷入胶着,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岌岌可危之际,默克尔以这通电话为挽回双边关系再努力一拼,结果碰了个软钉子。

而今,欧洲议会的其中三大政团已经宣示,除非中国取消制裁,否则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就免谈。中欧关系急速转入螺旋式下滑轨道,原本是中欧合作里程碑的协定,反而凸显了中欧关系的脆弱性:经济合作潜力不论多大,都无法压倒政治互信的不足与价值观的对立。最终,中国“绑定欧盟”的策略,无法奏效。

在欧盟成员中,德国是中欧合作的主要获利者。对德国车企而言,中国既代表了现在,也代表未来。中国已经是德国企业的重要市场,中欧投资协定进一步承诺中国将在新能源汽车、飞机制造、云计算服务、金融、电信行业等领域向欧洲敞开市场,欧洲汽车制造商可以在中国设立完全控股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这都是德国企业不能割舍中国市场的原因。再者,在德国的政治精英眼中,美国也并不可靠,虽然特朗普已经下台,他的大批支持者还在,特朗普式的孤立路线仍可能在美国死灰复燃。

结果,中欧还是宣布完成了谈判,被解读为打脸拜登团队,显示中国对西方阵营采取了分化策略获得了成功。不过,这个成功极为短暂,拜登上台后迅速修补与盟友的国际联盟;同时新疆人权课题也在西方世界继续延烧,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的“种族灭绝”定性,被拜登政府正式继承。

时间回到去年12月底,中国与欧盟赶在美国新总统拜登就职前,为历时七年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画上句点,让中欧经济合作迎来新篇章。在那之前,拜登的候任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曾公开施压欧盟暂缓与中国的协定,呼吁欧盟先与拜登团队协商。

其实,这个结局或许也不值得太意外。当初与欧方谈判时,中国为牵制拜登政府,预防美国形成国际反华联盟,对欧盟方做了前所未有的让步,中国国内企业界和金融机构私下抱怨协定对中方不公平,但这些信息并没有被中国媒体报道。而在欧洲一边,竟然也是意见纷纭,知识精英批评欧盟中了中国的离间计,中小经济体则认为利益分配不均,德法未在欧盟内充分协商就与北京完成谈判。

开放才能扩大影响力——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中国暂缓或停止了开放的力度,这将是其敌对者所乐见,而挑起价值观冲突以迫使中外合作破局,这招又屡试不爽,中国要走出另一条路,还真不容易。

但纵使如此,中欧相互制裁的惯性,欧盟的整体氛围,美中接近全面对立的态势,又岂是德国或一两个国家能扭转的?中西方的竞争日益呈现体制竞赛的特征,西方民主国家要避免选边,将愈来愈困难。同样的,对中国来说,已然做了很大让步,却在不公正的指控下被围攻,也是不可忍受。中国不会在新疆课题上妥协,哪怕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拉倒也在所不惜。

今年3月11日,欧盟成员国已初步同意对涉及侵犯新疆维吾尔族人权的中国官员实施制裁,据传欧盟外交官寻求访问新疆,则因欧方坚持会见被关押的维族学者,导致行程安排破局。3月22日,欧盟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同步宣布制裁涉嫌侵害新疆人权的中国官员,北京采取不对等反击,宣布制裁包括欧洲议会议员在内的10名个人和四个实体,欧洲议会愤而搁置审议中欧全面投资协定。

双边关系陷入低谷的中欧高层周三通了电话。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德国总理默克尔说,中欧要相互尊重,“排除干扰”,希望欧盟“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真正实现战略自主”。

习近平在电话中并没有说明“干扰”指的是什么,但显然是指向美国;他提出希望欧盟“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则是批评欧盟已靠向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