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为谋己利不顾价值观的批评,马凯硕认为“仁慈大国”是个矛盾词,任何国家都将自身利益优先,只是西方一直宣称坚守价值观而已。“声称只与民主国家合作的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合作得很好,70年代也与人权状况比现在差的中国交往愉快,因为那符合他们的利益。”
马凯硕坦言,很多人看书名就断定他是西方的敌人,然而自己是想帮助西方了解中国的朋友。
马凯硕补充,美国在19世纪大量盗窃英国的知识产权,当自己生产足够的知识产权后才“从小偷变成监护人”,而如今产出越来越多知识产权的中国,也应与西方在这方面合作,接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更高标准。
关于中国有扩张主义的指责,马凯硕直言,中国从没有扩张主义的文化基因。他举历史案例说,郑和下西洋时的舰队比葡萄牙强大,却从未殖民任何领土,而葡萄牙后来到处攻城掠地;中国比英国更靠近澳大利亚,澳洲后来却被英国殖民;中国40年未参与战争,而美国布朗大学研究显示,美国至今已在非必要战争中导致80万平民死亡。“西方认为中国比美国更具侵略性,但数据得出的结论相反。”
批评西方双重标准严重并且“假装自己更道德”
西方应学会接受中国崛起后的世界,谦逊地分享权力并探索与中国相处的方式。中国也不该低估美国,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接受更高的标准。
马凯硕分析,西方要接受权力流失是痛苦的,但他们应认清欧美不再主导世界经济的事实并做出调整,“如让一个印度人领导世界银行,让一个中国人领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西方现在不愿放权,“这种不情愿是不明智的”。
马凯硕引述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看法说,美国人希望中国更像美国,但2021年崛起的中国就好比1890年代崛起的美国,前者未像后者一样到处征战,美国应感欣慰,而非逼迫中国成为“愤怒的龙”。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学者、前资深外交官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上周六(5月29日)在新加坡书展线上讲座上,分享他去年的英文著作《中国赢了吗?》(“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
他说,西方过去200年在全球的支配地位使其对眼下局势的认知出现偏差,以为西方统领世界是历史的正常规律。但在19世纪前的2000多年里,最大经济体是中国和印度,中印21世纪“回归”主导地位才更符历史规律,“西方应对此做出战略调整,而非延续错误认知,最终受其所害。”
马凯硕也提醒中国不该低估美国,美国基于语言文化因素,在吸引全球人才方面更具优势。他研判,美国若肯在世界舞台上做“谦逊的老二”而非“高傲的老大”,还能扩大此优势。
马凯硕批评,西方双重标准严重,也不愿了解他国,“西方有开放的社会,封闭的心态”,还“假装自己更道德”,将人权问题当成便利的“地缘政治武器”,即便自己也有严重人权问题。
他也认为,中国在面对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指责时应正面回应。
约200名观众通过视讯平台Zoom、《联合早报》与新加坡书展的面簿专页参与讲座。
马凯硕说,中国确实也有一些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疏远美国商界也是最大的战略失误。
他认为中国近年强势的外交态度是一种健康的释放,当被其他国侮辱时,强势回应能防止愤怒情绪积累。但他告诫,这只应在适当场合派上用场,不该成为中国的主要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