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平衡南北差距,不可能让南方经济放缓来等待北方赶上。实际上,南方的快速发展已经给北方提供了足够的启示,那就是打造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千方百计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当然,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而且,北方地区经济面临更大的挑战。2020年,除了受冠病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省外,处于低经济增长、高债务风险状况的地区均为北方省份,高增长、低风险地区则以浙江、江苏等南方强省为主。
北人南迁表面上是南方气候更加宜居,实际反映的是近些年南北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
另外,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性增长极来看,北方经济已几无增长极。从对周边地区增长带动情况看,长三角辐射带动作用最为显著,京津冀带动效果较差。
不止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人口向东南迁移的规模也有增无减。最近10年,中国北方人口增长2%,南方增长8.5%,南北人口增长差距对比十分明显。
报告认为,南北差距问题首先会影响共同富裕的目标推进;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持续流出,北方还将面临比南方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而导致劳动力短缺、养老金系统的风险加剧;南北差距加剧会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阻碍,中国经济循环已经从原来的“国际—南方—北方”循环转变为“国际—南方—南方”循环;北方不仅丧失了参与国际大循环,和南方的循环也在放缓。
虽然有人认为,与城乡差距、东西差距相比,中国的南北差距被夸大了,所谓“南强北弱、南盛北衰”并不严重,甚至是个伪命题,但近几年来,南北差距还是受到舆论和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与国际接轨,深圳、厦门等东南沿海城市成为经济特区,民营企业开始在南方蓬勃发展,南方经济进入腾飞阶段。北方经济虽然也有大幅增长,但随着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增大,北方尤其是东北的许多重工业城市陷入转型困难。南北经济差距重新出现并越拉越大。
同时,人口也在加速从北方向南方迁移。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和2000年相比,北方人口增长了5.9%,略快于南方。但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北方人口在过去10年仅增长了2%,远低于同期南方8.5%的增长率。
到海南旅游的人不难发现,三亚、海口等城市很少听到当地口音,北方话尤其是东北方言十分普遍,就连在路边的商贩、网约车司机也经常操着一口东北话。有统计说,海南900多万人口中,东北人就占了100多万;在三亚的外来人口中,来自东北的比率更高达67%。
出口方面,北方和南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目前80%以上的出口在南方,北方出口占比只有20%。研发层面,2008年至2009年,南北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研发项目对比已呈现一倍多的差距,目前已经扩大到三四倍的差距,北方加总的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投入近年来没有增长。
9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研讨会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成员刘晓光代表论坛发布报告,聚焦南北差距扩大问题。
南北产业发展差距也在全面扩大。2020年,南方地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是北方的1.96倍,第三产业是北方的1.8倍。细分来看,南方工业产值是北方的两倍;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方面,南方均明显超过北方。
尽管这些年很多人切身感受到南北经济差距在扩大,但这份报告指出的严峻现实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除了历史、地理、气候原因外,营商、人文环境以及政策导向也是南北差距加速扩大的重要原因。相比而言,南方地区政府对不同市场主体有更多包容,经济政策更加灵活,营商环境明显优于北方。与之相比,北方地区官本位意识严重,“关系文化”盛行,民营企业难以壮大,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就是要将南方较为丰富的物产运至北方的重镇。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商办企业的风气也远盛于北方。1949年中共建国后,效仿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推进工业化进程,北方出现了很多重工业城市,北方工业产值一度远高于南方。
报告以秦岭、淮河为线,将中国大陆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南方16省和北方15省。报告认为,近10年来,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进入加速失衡期,且在短期内没有收敛的迹象;南北差距扩大背后是北方地区面临工业增长停滞、投资增长停滞、研发创新停滞“三大停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