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个月,何光的经历不仅发生在首都北京,也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南部经济重镇广州、西部枢纽城市重庆……一再上演。它们凸显出中国防疫政策在转向时的进退两难困境,也预示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向重新开放之路的痛苦与曲折。

学者:若无法突破困境将走向经济或防疫硬着陆

但几个小时后,陈平惊讶地发现,早上刚被拆除的棚子又立了起来,等待测核酸的人们再次排起长队。工作人员告诉他,上级接到许多民众投诉,要求继续安排核酸检测,“否则会更乱”。

但他也指出,即便“防疫20条”都能按最理想的情况执行,也比台湾一年半前的政策严格得多。“台湾尚且经过一年多才全面解封,中国大陆要在明年春天结束前做好准备,难度很大。”

但另一方面,中国官媒《人民日报》从11月12日起接连发表十多篇署名“仲音”的评论,强调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要“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并指中国有足够优势实现“动态清零”。

台湾的中华民国防疫学会理事长王任贤受访时指出,冠病毒株经过三年变异,致死率已大大降低。但在前期严格执行清零的社会里,要消除民众对病毒的恐慌并非易事。“台湾解封初期,老百姓吓坏了,一感染就往医院跑。中国大陆如果要放开,一定要做好舆论引导,让民众对病毒有正确的认知。”

在何光看来,中国解封的前提条件既不是疫苗接种率,也不是医疗资源储备,而是“老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怎么想”。他说:“我们的防疫政策,早就不以科学为依据,而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老大刚参加了G20(二十国峰会),现在没准还在看世界杯比赛。如果他想和外面的世界接轨,国家很快就会放开。”

然而,维持当前防控措施,意味着地方财政将继续背负高昂防疫开支,生产和消费活动也将受限,这对饱受压力的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野村控股分析师因此认为,中国的重新开放可能是一个“漫长且代价高昂”的过程。

高盛宏观研究部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也预测,中国严格的防疫措施将持续到明年第二季末,主要是由于未来六个月“政治日程繁忙”,且中国老年人口疫苗接种率仍然较低。

中共二十大闭幕后,中国官方在11月初推出优化防疫的20条措施,包括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缩短隔离时间、不再定义“密接的密接”等。这被外界视为中国放宽管控措施、转变防疫策略的信号。

“防疫20条”出台隔天,广州居民陈平出门时发现,住家附近的核酸检测点正被工作人员拆除。陈平开心地上前帮忙,心想:以后总算不用天天测核酸了。

中共领导班子完成五年一度的换届后,紧绷的防疫政策终于出现松绑迹象。但随之暴发的汹涌疫情,又让政府重新收紧管制,多地再度陷入封控。在“进一步,退两步”的循环往复中,中国何时能迎来全面解封?“硬着陆”风险有多高?

《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人士说法称,中国政府正计划开展为体质较弱群体接种疫苗的活动,目标是让95%的60岁以上人群接种两剂疫苗。

中国出台优化防疫20条措施之际,广州冠病感染者正以每日新增数千人的速度急剧增加。陈平所在的天河区,一些居民因为管控突然放宽而不知所措;而在疫情严重的海珠区,数百余名民众在深夜冲出封控区抗议,一度与警方发生冲突。

相比之下,新加坡今年4月几乎全面开放边境时,有92%人口完成全程疫苗接种,71%完成加强针接种。60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达95%完成全程接种;80岁以上人口的全程接种率也有94%。

陆曦认为,要化解硬着陆风险,一方面要提高疫苗接种率,并以成本较低的抗原检测取代强制核酸筛查;另一方面则需要行政体系突破政治桎梏,包括允许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制定各自的防疫标准作业流程(SOP),解决不同地域和层级间政府因权责分配不清导致的互相推责或“一刀切”乱象,使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不会因害怕担责而自行加码。

何光还没来得及高兴,他所在的朝阳区又因病例激增而加强管控,要求居民“非必要不出小区”。他告诉《联合早报》:“政策好不容易松绑,现在又收紧了,不知还要过多久才会再放宽。”

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11月18日在海南的一场公开活动上说,冠病病毒在自然界规律发展下逐渐进入稳定期,而且对人类造成的损害也在逐渐降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冠病病毒毒力趋弱概率大,目前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优化措施推出非常及时和必要。

王任贤曾担任天津、江苏和云南卫健委的特聘顾问。他说,大陆的“举国体制”有助于整合各地医疗资源优势,若能为医疗机构制定完善SOP,帮助医护厘清什么样的病患需要住院,接收后如何治疗,怎么降低死亡率,就能为暴发更大规模疫情做好准备。

执行两年多的严苛清零政策转型之际,决策层要填补的除了医疗层面的短板,还有民意的巨大分歧。对封控的不满持续升级,令高压政策难以为继;而防疫一旦放松,随之而来的质疑和恐慌,又形成对新政的阻力。

“20条”出台后,地方政府纷纷跟进,宣布取消或暂停全员核酸。但这股新气象很快被骤然升温的冠病疫情阻断。随着感染范围持续扩大、人数不断攀升,多地回归高压防疫,甚至祭出更严苛的防控手段。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受访时分析,中国防疫政策若无法突破当前困境,很可能走向“两种硬着陆”——持续收紧防疫政策,导致经济陷入全面衰退的经济硬着陆;或是在财政崩盘前夕宣布放开,引发大规模感染和死亡的防疫硬着陆。

原本看好“20条”将加快中国开放步伐的市场人士,也在疫情反扑和政策收紧后调整预期。多家机构都预计,中国至少要到明年3月后才会打开国门。

全球最大苹果手机工厂所在的河南郑州富士康园区,上月在暴发疫情后实施闭环运作,但大批工人因担心染疫而连夜出逃,甚至不惜徒步返乡。尽管官方发文强调冠病是“自限性疾病”,但工人的疑虑并未因此消除。数百名工人星期三(11月23日)与园区警卫发生冲突,表达对欠薪的不满和对染疫的担忧。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90.3%的中国人口完成冠病疫苗全程接种,但加强针接种率仅为63%。2.64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86.4%完成全程接种,68%完成加强针接种;80岁以上老年人的全程接种率更低,仅为65.7%;加强针接种率仅为40%。

王任贤受访时分析,台湾在从清零迈向共存的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保全医疗战力,为就医设置太多障碍,造成“重症难清零、轻症过度控制”的乱象。“防疫一旦放宽,病例一定会上升。不需要惊慌失措,也不用过度干预轻症,而是要把重心放在控制重症和死亡率上。”

作为极少数仍坚持“清零”的国家,中国不得不面对新的现实:它在过去两年多中不断升级的防控机制,已经很难追上病毒变异和传播的速度,亟待建立一套全新防护模式。而曾是抗疫“优等生”标志的极低人口感染率,此时成为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的劣势。随着世界各国相继解除封锁、重新开放国门,留给这个人口大国追赶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之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高。

德国总理朔尔茨本月初访华期间透露,中国将允许在华外籍人士接种复必泰(BioNTech)mRNA疫苗。国家疾控局副局长沈洪兵一周前在记者会上被问及复必泰疫苗何时可为中国民众所用时称,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加快推进冠病疫苗接种的方案,确定后将及时向社会发布。

除了提高疫苗接种率,中国也正在多地加快修建方舱医院,以应对快速增长的病例。中国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持续加强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发热门诊建设,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要设置发热门诊,加护病房(ICU)床位要达到定点医院床位总数的10%。

河北石家庄市民刘颖(化名)认为,中国媒体长期将冠病妖魔化,使得许多民众谈疫色变。严格的管控进一步加深民众的恐惧,让防疫政策骑虎难下。

短短两周内,北京市民何光(化名)的心情就像坐上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11月25日这天,中国大陆单日新增感染者近3万5000例,写下冠病疫情在中国暴发近三年来最高纪录。广州、北京、重庆等多个大城市街头人烟稀少,数百万民众身陷封控。

刘颖所在的楼栋上周因为出现病例而被封控。她在居民聊天群组里安慰邻居,就算是感染冠病也不必担心,一般人的症状不会太严重。但没过多久,一个邻居就私下劝她删文:“说是万一有人得了重症,回头说我误导群众,影响就不好了。”

台湾的中华民国防疫学会理事长王任贤则认为,台湾今年来在追求疫情“缓降”过程中消耗过多资源,如果大陆能校准政策方向,即便现在就解封也未尝不可。

预计最快明年3月后才会打开国门

牛津经济研究院研判,中国决策层认为过快、过早地放宽限制可能导致“破坏性的健康危机”,因此接下来几个月将继续执行动态清零政策,并对暴发疫情城市进行针对性封控。相关防疫措施预计到明年下半年才会解除。

新加坡传染病专科医生梁浩楠认为,中国若要全面解封,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疫苗接种率,“最好的防御始终是疫苗、疫苗、疫苗”。

中国官方本月初大幅放宽冠病防疫政策后不久,何光的小区里出现了一名疑似病例。他本以为全小区会像过去那样被封控一周,没想到这回只有当事人所在楼栋被封,且在第二天复核正常后立即解封。

尽管刘颖不认为自己的观点有错,但她最终还是删除了发言。她感叹:“我们小人物说话无足轻重,能出来讲真话的专家也越来越少。前几天测核酸时听人说,现在大家就像在被养在笼子里的鸟,有一天门打开了,都不敢飞出去。”

梁浩楠指出,通过疫苗、口罩、口服药、医院病床和加护病房等建立起多重屏障,有助于在疫情暴发时避免医疗资源受挤兑。“但全球各地数据均显示,当前最佳的免疫方式是疫苗接种加自然感染形成的混合免疫,这是摆脱疫情混乱局面的出路。”

封控升级惹众怒 防疫松绑引恐慌

梁浩楠研判,中国当前疫情与今年五六月份的新加坡相近,但中国的情况更严峻。这是因为中国民众接种的是灭活疫苗,而不是更有效的mRNA疫苗,疫苗接种率也远低于新加坡。他说,虽然大部分人只需接种三到四剂灭活疫苗,但年长者或有免疫缺陷者,则需要保护效力更高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