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到2002年,江泽民担任中共总书记。13年中,中国内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量国企破产和大批人员失业的冲击,迎来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转折;外部承受住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垮台、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以及中美撞机事件的重压,打开了改革开放新局面。

中共十五大后,中国加速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当时,中国仍存在大量效率低下、依靠财政补贴的各类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缺乏竞争力,是建立市场经济的重大障碍,但牵涉大批人员就业,是公认的改革难点。江泽民和总理朱镕基展现魄力,顶住上千万人失业和再就业的巨大压力,让大量国企破产,大量民营企业兴起,搭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为此,江泽民和朱镕基背负了不少骂名。

江泽民对自己的总结显然十分谦逊,现下中国舆论对他的深切怀念,说明他是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合格领导人。

进入新世纪后,江泽民明确提出,本世纪前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现在回头去看,江泽民的战略判断非常准确,展示出他的大格局。

2009年,江泽民在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发表的一段讲话中说,他任期内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三是提出了“三个代表”。他补充道:“如果说还有一点什么成绩,就是军队一律不得经商,这个对军队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九八年的抗洪也是很大的。但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的就是三件事情,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

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是江泽民的一大手笔。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人认为中国一旦加入世贸组织,将冲垮国内汽车等产业,让中国沦为国际资本的附庸。江泽民排除干扰,终于在2001年促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增添了巨大动力。

1997年2月邓小平去世后,有人一度怀疑江泽民能否稳住中国这艘大船,但江泽民再次证明了他的能力,成功主持香港回归,并在下半年顺利召开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1998年,江泽民叫停了军队的一切经商活动,重整军队纪律,开展科技练兵,适应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军事变革。

事实证明,江泽民的隐忍和韬光养晦十分有效,避免了因短视而导致中美发生直接冲突,最大程度维护了中国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中国崛起争取到较长时间的黄金发展期。

中国前最高领导人江泽民逝世几天来,官方持续高调赞扬他“伟大光辉的一生”。民间舆论,也掀起怀念这位“长者”的声浪,一些网络大V称,“我们都欠江主席一份歉意”。

十四大后,江泽民集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三大职位于一身,中国正式进入江泽民时代。

江泽民执政期间,中国外交经历了几大“耻辱”,包括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中国大使馆被炸,以及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限于中国的实力和环境,江泽民在这些事件中没有好勇斗狠、以牙还牙,而是避其锋芒,尽量周旋,力保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为此,他背负的骂名更多。

江泽民在军事改革方面也迈出过大步。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要求军队“忍耐”,大幅削减军费开支。从1985年开始,财政只管六成军费,其余四成由军队自行筹集。所谓自筹,就是允许军队从事生产经营和对外贸易。这样一来,许多军官不务正业,热衷经商,滋生大量腐败,军队战斗力也大幅下降。

晚清名臣曾国藩有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江泽民的格局为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隐忍或许给他带来过一时骂名,但历史终究会给他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中国能走出当时的困境,江泽民的格局与隐忍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泽民刚接任总书记时,“六四”事件余波未了,党内外人心惶惶。尽管有邓小平撑腰掌舵,江泽民必须在一线排除党内势力强大的“左”派干扰,确保中国继续执行改革开放路线。实践证明,江泽民没有辜负邓小平的信任,中国用较短时间就走出了“六四”后“左”倾思想回潮的阴影。

外交上,江泽民既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热情,也有面对强大对手的忍耐。

理论上,江泽民不顾党内质疑,提出中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允许私营企业家入党,扩大了中共执政基础,推动中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江泽民率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其写进中共十四大报告和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