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同事和朋友纷纷感染冠病后,这股感染潮时隔一周来到上海。朋友们击鼓传花般开始卧床,我也没能幸免。高烧、头痛、咳嗽、鼻塞……各种症状轮番上阵,四五天后才恢复精神。
往年圣诞节前夕,上海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商场里购物的人潮熙熙攘攘,餐馆门前早早就排起了等位的长队,就连在路边奶茶店买杯饮料,都得等上好一会儿才能取到。
卧病在床时最需要外卖解难,但这时点了外卖,不是没有骑手接单,就是送餐时间动辄一两个小时起跳。由于外卖骑手和快递员相继病倒,上半年物流停摆、电商平台瘫痪的场面仿佛卷土重来。生鲜电商平台盒马每天只有三个时段可以下单,掐着时间点进去,页面已经显示“运力不足”。
对于上海民众而言,眼下的日子虽然艰难,但不是看不到头的绝望。在年末感染高峰到来之际,上海人守望相助,沉静而坚定地迎向黑暗后的黎明。
因为之前患普通感冒时囤了些药,我意外地成为朋友圈里的感冒药大户。一周内给三四个朋友寄送了药品。朋友不解地问:“上半年上海不是90%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吗?怎么现在一个症状比一个重?”
延伸阅读
居家一周后走上街头,阳光灿烂,空气清新。但街道格外安静,行人和车辆都寥寥无几。
封城期间建立的团购群组,现在开始团购口罩和抗原检测盒。小区居民群时隔半年再度成为物资交换中心,只不过现在不是用可乐换青菜,而是用抗原换退烧药。
互联网上流传的一份中国国家卫健委本周的会议纪要,则显示12月20日中国全国估算新增冠病感染者近3700万人,上海单日新增数在中国各城市中位列前五。民营的上海德济医院本周更在微信公号发文预测,2500万上海居民中,有一半会在今年底前感染,接下来的圣诞夜、元旦和春节“注定不会平安”。
这些是上海正在经受,并至少将持续一两个月的潜在冲击。但无论是小区的邻居,还是周围的朋友,无论是独居的“沪漂”,还是一家老小都在上海的本地人,多数人对现状都是坦然接受。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会比封城时更糟了”。
“而且张文宏又可以出来说话了!”一位朋友补充,为这名深受上海人爱戴,但过去半年因舆论压力而一度沉寂的医学专家重回公众视野感到由衷开心。
突如其来、毫无预案的全面放开,令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城市面对疫情快速达峰带来的多重压力。病患激增令医疗系统承压,还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年长者暴露在重症乃至死亡风险下;由于大批员工病倒,不少企业被迫停工,物流供应又受阻断;居民为避免染疫而减少外出,令消费复苏进度再度滞后……
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冠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本周研判,上海疫情将在一周内达到感染峰值,到时重症率将增多,对整体医疗资源带来一定影响。达峰之后,本轮疫情还会持续一至两个月时间。
但现在,街头虽然同样张灯结彩,逛街的人却少了许多;偌大的商场空空荡荡,圣诞树下不再有人排队拍照。路边的餐馆不少大门紧闭,还开着的几家也门可罗雀。
更重要的是,居民不用再活在随时可能被带走隔离的恐惧中,住户不用担心会有人强行闯入家中喷消毒水,父母不必承受与子女分离的不安,主人不必经受宠物被“无害化处理”的悲痛……
在中国派驻两年多,我在一次次试图理解官方防疫政策逻辑的同时,也一次次对中国老百姓的韧劲钦佩不已。面对各种磨炼和挑战,民众总是展现出超常的从容和乐观,始终顽强坚持,从不放弃希望。当前如此难以想象的“快速过峰”,恐怕只有放在中国才能成立。
这冷清的感觉,和今年上半年上海封城时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当时多数居民是被封在小区里,现在则是病倒在家中。
比找不到骑手更要命的,是买不到药。不要说是布洛芬和泰诺这样的“刚需”退烧药,就连封城期间被当做蔬菜一样发放的连花清瘟胶囊和抗原检测试剂盒,现在都难寻踪迹。上海药店门口早已没人排队,取而代之的是门口贴出的手写告示:“退烧药、抗原测试盒、连花清瘟、水银体温计、75%酒精——以上商品都缺货。”
的确,现在虽然外卖和快递运力紧张,但并没有像封城时那样完全停摆。超市里物资依然充足,人们不必再为抢菜费尽心思,到手的也不会是过期食油和变质猪肉。路旁的店铺虽然关了不少,但总有商店开着,也随时都能上街;小区不会被铁丝网层层围住,街道不会被路障生生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