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去年春季因冠病病例激增,全市被令封锁,长达数个月的封控措施使商业活动停滞不前,重创上海的经济前景和国际竞争力。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欧盟商会上海分会在公布的年度报告中建议,中国官方应消除外国企业面对的投资壁垒,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上海彭博电)随着中国结束持续三年的清零政策,在上海的欧洲企业呼吁中国政府设法恢复外国企业的信心,采取措施修复与国际之间的关系。
上海在去年封锁之后,有25%在当地生活的德国人撤离;向各自政府登记在沪的法国和意大利公民人数也各下跌20%。
商会在报告中还指出,中国在今年初解除入境旅客检疫规定之前,严格的隔离和检疫措施导致企业难以安排员工到中国工作,甚至是前往中国视察业务。
商会中国区主席伍德克说,欧洲企业并没有离开市场,但它们在中国的投资变得更加复杂,企业须要敏锐地关注地缘政治,以及商业条件和市场。
外包供应链让员工本地化 避免因封锁影响他区业务
中国欧洲商会在上海拥有620多家会员企业,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报告称,当时中国在恢复跨境旅行存在不确定性,加上媒体报道负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以及当地发生的事情缺乏透明度,种种因素使这些欧洲企业的总部感到担忧,它们与中国业务之间的关系面对更多压力。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欧盟商会上海分会在星期二(2月14日)公布的年度报告中建议,中国官方应消除外国企业面对的投资壁垒,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她说,过去三年,企业正在中国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实行供应链外包和员工本地化,避免再次因为封锁而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业务。
然而,许倍帝认为,欧洲企业不会因此离开中国,因为这个市场“实在太大、太重要”。
报告指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居民数量减少也是商会的其中一个担忧。
许倍帝说:“许多公司想让外派人员到中国,但他们找不到愿意去的人……以前它是一个超级有吸引力的地方,但现在根本没有人愿意回去,因为人们不确定会发生什么。”
分会主席许倍帝(Bettina Schoen-Behanzin)在报告中说,在去年春季经历封控措施后,上海要恢复宜居宜商的声誉还有很多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