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五年前形容,换届后“增添了一批年富力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干部,又保留了一些领导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同志”;这次则改为“既增添了一批综合素质和作风形象好的干部,又保留了一些领导经验丰富的同志”。

与中共二十大后披露的领导层诞生过程相同,新华社这次也提到,在人事酝酿和征求意见时,“一些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以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表示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让相对年轻的同志上来,表现出了宽阔胸怀和高风亮节”。

他认为,这种弹性是为了配合以政治忠诚、能否执行领导人意志的任用准则,可视为“习近平一人领导下的梯队接班”特色。

其中提到,中共中央在二十大后明确,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的产生,“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此外,新提拔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担任正省部长级领导职务五年以上,适当考虑能够干满两届的同志”。

关于人员产生原则,文章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领导班子建设”。这与2018年3月中国政府换届时,新华社披露的“积极稳妥推进国家高层领导新老交替”有所不同。

中国全国“两会”(人大、政协会议)落幕后,官媒星期一(3月13日)披露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产生过程。其中罗列新提名人选原则,并指在换届人事酝酿过程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表示愿从领导岗位退下,但未如五年前提及“国家高层领导新老交替”。

新华社13日晚间发布7000余字长文,披露本次中国政府换届的人事决策过程。

人大常委领导平均65.4岁 较五年前所披露数据高

新华社13日晚间发布7000余字长文,披露本次中国政府换届的人事决策过程。关于人员产生原则,文章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领导班子建设”。这与2018年3月中国政府换届时,新华社披露的“积极稳妥推进国家高层领导新老交替”有所不同。

具体标准方面,新提名人选一般应为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自治区个别少数民族干部、个别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或民族宗教界代表人物、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士等的提名年龄可适当放宽。

例如,少数民族、宗教、港澳等界别的人选便载明有放宽空间;而中国外长秦刚此前任正部级未满三个月,并不符合这次披露的标准,卻仍获选为新任国务委员,也成为例外。

学者:领导任用标准有弹性 配合对政治及领导人忠诚度

文章并指,根据中共政治局常委会安排,在对二十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进行个别谈话调研的同时,就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有关人选,当面听取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省部级、军队战区级正职以上党员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十九届中央委员的推荐意见和有关建议。

文章提到,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有关领导干部,在2022年4月至6月,亲自进行个别谈话调研,听取了300多人的意见建议。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曾伟峯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这显示去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来,领导干部任用虽基本依循年龄划线、梯队接班等传统原则,但存在弹性。

文章显示,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65.4岁、61.7岁、65.3岁。而五年前披露的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平均年龄,则分别为62.8、62.6、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