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欧洲是最明显的,欧盟与欧洲大国如法国、德国,纷纷以诸如“去风险化”,“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之类的用语,来表达既不放弃对中国的警惕,又不愿与中国脱钩,希望采取平衡战略与欧洲的战略自主。即使是美国的忠实盟友英国,也公开对脱钩说“不”。

中国也针锋相对地把“锅”甩回给美国。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与布林肯北京时间星期三通话,中国外交部的通报引述秦刚的第一句就是:“年初以来,中美关系遭遇新的困难和挑战,责任是清楚的。”

针对布林肯的北京行,坎贝尔本周还表示,美国清楚过去几十年试图形塑或改革中国的努力已经失败,“我们的余生里中国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要角”。他解释说,中国会继续采取激进行动,美国则会抵御,一面以“激烈的外交”来管控紧张。他说,这是澄清误解的唯一方法,中美也需要在有共同利益的地方合作。

他这番表态与其形容为冷冰,不如说是充满火药味,暗指美国背信弃义。布林肯与秦刚各说各话,也许唯一的结论就是确定布林肯18日访华。但布林肯此行会不会见到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中美双方也都讳莫如深。若是按今年2月的访华计划,布林肯相信会与习近平会面,如今一切都难说了。

坎贝尔也让人想起中美在朝鲜战争中的状态:边打边谈。

在当前,最重要的则是让布林肯这次能安然访问中国,不要再一次横生枝节。事实上,美媒上周突然传出中国将在古巴设监听站窃听美国的传闻,后被白宫驳斥。这种传言不知从何而来,却能勾起冷战记忆,甚至打乱布林肯的访华安排,再次凸显美国国内氛围对于改善中美关系有多不利。

美国助理国务卿克里滕布林克当地时间星期二(6月14日)对媒体吹风时就称,美国保持务实态度,不期待布林肯此行能取得突破,只是诚心期待以尽可能的负责任方式,管控中美之间的竞争;此行最低限度能减少误判,让中美避免滑入冲突。在美国国务院的新闻稿里,连在中美之间建立“护栏”这个词也不再提了。

克里滕布林克提到“责任”一词,是暗暗把中美关系恶化的责任,甩锅给中国。

去一次中国竟如此困难。也许,布林肯本周末可以如期踏上北京,已值得各方谢天谢地了。

那布林肯为何回心转意,踏上访华行程?外界有各种解读,包括美国在国债问题有求于中国,希望中国多购买美债,稳住美元汇率;美国在化解俄乌冲突的问题上需要中国帮忙。

今年2月,布林肯因一个飘到美国上空的神秘中国气球而延后访华,而且临行前三天才宣布延后。不但让中国难堪,也让中国政、学界看清在美国国内政治干扰的现状下,要改善中美关系有多困难;不管是谁上台或在会面时承诺了什么,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都不会改变。

秦刚并就台湾问题这个“中方核心关切”,阐明严正立场,强调美方应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停止以竞争为名损害中方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落实去年11月两国元首峇厘岛会晤重要共识及美方有关承诺。

在中美关系如此低迷之际,布林肯作为2018年以来访华最高级别的美国官员,此行本该意义重大。反讽的是,中美都发出信号降低外界对这次中美互动的预期,反映出彼此也不敢抱有期待,仿佛只求勉勉强强见个面,有个交代就好。

有观察人士把气球事件比喻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到今年3月,习近平在两会期间罕见地点名美国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就反映中国对改善中美关系已不抱期望。

在延后了四个月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终于确定会在本星期天(6月18日)访问中国。但此一时彼一时,中美关系在四个月内已发生了一次质变,美国对中国的围堵遏制是一点都没松动,而中国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已根本性改变,当前的不满甚至敌对意识,多年少见。

还有一说是美国官员在世界走了一圈,发现对华围堵策略效果未如预期,从广大发展中国家到发达世界的一些美国盟友,都仍希望与中国维持甚至深化经贸合作。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非洲投入的基础建设也十分具有吸引力,反观美国至今仍端不出能与“一带一路”抗衡的倡议。

中国一贯反对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要求美国放弃这个“执念”。但是中美争霸已无可避免,大家能做的是尽量避免损人不利己的恶性竞争,在台海等敏感问题上尤其要避免误判。

据说,美国内部已开始辩论,对中国全面打压的政策是否是时候调整了。这方面的突出信号包括美国总统拜登上个月在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后,表示中美关系将很快“解冻”。有“印太沙皇”之称的白宫国安会印太政策协调官坎贝尔上星期则形容,美国正处在这一轮与中国“再接触”的初期阶段。据媒体报道,拜登亲信、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5月曾经秘密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