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的政大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双方在交流期间,他确实观察到陆方聚焦台湾选举议题。不过,有大陆学者对他表明,陆方不会太在意台湾各阵营候选人在选举期间的表述,而是更重视选后的行动,唯一底线是“反对台独”。
防疫解封后的第一个暑假,两岸学界恢复实体互动,台湾前总统马英九也邀请陆生团访台,属疫后首见。不过,随着台湾选战揭幕,台湾官方加强对大陆赴台人员审核,也为交流增添变数。另外,台湾学者也观察到,大陆虽有意扩大交流,官方部门间却因过去三年疫情交流停滞,出现协调落差等问题,使得事倍功半。
去年中共二十大过后,大陆防疫政策松绑、对外重新开放,对台政策也出现明显调整,扩大两岸交流再度成为主轴。大陆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5月的对台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逐步恢复扩大两岸交流。
寇健文则说,两岸青年交流是必要的,尤其目前大陆大学生不像早年来台陆生,对台湾有特殊情怀;台湾学生又是“天然独”世代,如果对彼此完全不了解,两岸间的风险只会越来越高。
包承柯分析,考虑到两岸关系紧张,不希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大陆交流团经过精心准备与安排,让两岸学生能进行低政治性交流,这也是大陆所展现的善意。
在大陆持续扩大邀请台湾各界人士赴陆交流的同时,负责两岸事务的台湾政府大陆委员会发言人詹志宏7月13日表明,台湾选举愈加白热化,台湾官方研判中共恐会加以干扰,因此主管机关有必要依现有流程,加强对大陆人士来台的专案审查。
寇健文认为,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大陆也应该检视,当前的交流究竟是“人次多还是人数多”?如果活动多、人次多,但都是同一群人,恐怕无法突破“同温层”,难以进一步了解台湾不同观点的多元意见。
随着6月下旬暑假到来,这些学术交流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大陆最具代表性的官方对台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6月28日就在浙江湖州举办研讨会,邀请来自两岸约60名学者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两岸关系”为主题展开探讨。
除了大陆沿海省市学术机构积极恢复与台湾交流外,位于北京的人民大学国际事务学院7月初也与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恢复举办已有19年历史的年度研讨会。
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包承柯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近期两岸民间往来确实逐步恢复,学术交流的深度、广度也较疫情前有所突破,但两岸官方关系紧张并未改变,特别是随着下半年台湾结束选举酝酿期,进入实质选战阶段,对两岸情势影响势必更明显。
在此情境下,大陆五所高校学生组成的交流团受马英九基金会邀请访台,也被台湾官方要求,在台期间不可进行政治活动等与许可目的不符的事。
至于两岸交流趋势,寇健文分析,在选举结束前,台湾官方势必加强大陆人员来台审查,人员往来是“去多来少(台湾人去大陆多;大陆人来台湾少)”。
但他观察到,2019年香港反修例事件对台湾民众产生一定程度的寒蝉效应,赴陆意愿下降,加上过去三年的疫情令交流停摆,如今重启后,大陆官方不同部门容易出现协调落差的问题,使得推动对台交流“事倍功半”。
包承柯说,大陆密切观察台湾选举,特别是各阵营的两岸政策,因为这会影响大陆未来对台政策态度。但他强调,大陆不会介入台湾选举。
面对台湾学生犀利提问,负责回答的陆生则以相互竞争、求好心切,说明“内卷”现象;至于后两题则不忘重申官方既有立场,强调两岸是一家人,要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自7月15日抵台以来,交流团行程聚焦在体验台湾民情与学生生活交流,例如自行购票观看棒球赛、前奥运桌球金牌选手丁宁与台湾学生交流球技,以及两岸学生共同演奏国乐等。
他也提到,正因如此,近期两岸的学术交流,多聚焦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与台湾选举的课题,“九二共识自然成为重要主题”。
星期一(7月17日)在政大国关中心举行首场与台湾学生的闭门座谈中,陆生们提问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台湾学生如何参与棒球、篮球赛事活动,以及政大学生的男女比例等,避免主动触及政治敏感话题。反倒是台湾学生好奇大陆学生对“内卷”等社会现象的看法、对台湾人民的观感,甚至询问陆生怎么看待“中国梦”。
自4月以来,两岸逐步重启实体学术交流,包括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以及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淡江大学国际事务学院等两岸学术机构都陆续在大陆合办研讨会。
因此,寇健文17日与陆生团闭门座谈时,也呼吁双方秉持“善意诚心、易位思考、相互体谅”的精神来交流,顾虑彼此的方方面面,不要碰触对方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