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季经济增长数据星期三(10月18日)出炉后,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媒体关于全年经济增长能否达标的问题时,语调显得轻松许多。

除了楼市和地方债,当前经济面对的另一大风险,则是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政策与市场之间的脱节。尽管经济指标在改善,但民众仍对前景信心不足;即便利好政策频出,但股市一直没有起色。

和几名经济师聊起调整预算的可能时,首先被质疑的就是时间问题。因为今年已进入最后一个季度,就算人大常委会本月底通过议案,也只剩两个月可以实施方案。加上基建步伐通常在秋冬季放缓,刺激措施很可能要到明年才会见效。与其调整今年预算,不如放眼明年的财政预算。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决策层是否还会如传闻所说,通过发行大额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等方式,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措施?

从程序上来说,增发国债、调整中央预算需要财政部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提交议案,委员会初步审查后给出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开会时审查财政部议案,并结合财经委员会意见决定批准与否。

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地方债也阻碍经济复苏势头。不少民营企业因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拖欠账款而陷入经营困难,信心也受冲击。本月来地方政府密集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化债之际,认为中央应承担主要发债责任、帮助地方减轻负担的呼声再起。

报道引述知情人士说,这项计划还有待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批准,目前仍在审议中。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预计在本月底举行会议,相关宣布可能最快会在本月公布。

今年以来,市场一直在等待政府拿出“真金白银”,而政府一直在小心避免重蹈15年前“大水漫灌”的覆辙。从8月至今跌跌不休的股市来看,政策预期一再落空的后果,就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难度越来越大。

其次,在今年经济增速大概率达标的前提下,是否还有动用非常规手段的必要?三年前发行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是为了应对突然暴发的冠病疫情冲击,今年的经济形势是否有同等迫切性?

“我们初步测算,如果要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四季度只要增长4.4%以上……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是非常有信心的。”

第三季GDP的超预期增长并未带动周三股市回弹,沪深300指数已跌至今年来最低点,恒生指数的涨势也没能延续到闭市。相比之下,政府可能发行大额国债的消息出炉隔天,陆港股市则是双双上涨。

如果说现在提高赤字率还有其必要性,最大可能就是应对仍不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和亟待化解的地方债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下调对中国今年和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并警告明年中国房地产危机可能加剧,如果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下调太快,将对世界经济带来重大风险。

尽管上述流程不算复杂,但中国政府在年中调整预算的情况极为罕见。据统计,过去30年中,决策层仅有四次在年中调整中央预算,其中有一次用于灾后重建,即2008年的汶川地震;用于刺激经济的三次分别发生在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前后,预算调整方案通过时间均在8月末。

尽管过去一个多月的经济指标表现喜忧参半,但第三季同比4.9%的增速不仅超出市场预期,也扫除了近期关于中国经济能否实现5%左右增长目标的顾虑。受疫情封控影响,中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增幅仅为2.9%;如无意外,今年第四季同比增幅料将高于6%。

彭博社上周引述消息人士称,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北京正考虑发行至少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867亿新元)的额外主权债务,用于水利工程等基建项目支出。这可能会使今年预算赤字率,远超3月中国全国两会上公布的3%上限。

星期三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工业产出、消费等数据都超预期增长之时,只有楼市还在持续恶化。今年前三季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下降9.1%,低于预期的表现拖累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持续放缓。

虽然中国今年经济增速达标已无悬念,但仍未化解的危机可能为明年乃至更长期发展埋下隐患。这解释了为什么官方在余下两个月仍有可能“放大招”。但决策层也要考虑,在最后一个季度下猛药,又会向市场释放出什么信号?

中国官员一再强调,政策工具库里仍有足够弹药可派上用场。但要让猛药见效,服用的剂量和时机同样重要。今年最后两个月里,市场还会等到一剂对症下药的强心针吗?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