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品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当代拉脱维亚作曲家Eriks Esenvalds一曲“Only in Sleep”在女高音独唱的引领下,把一句句女诗人蒂斯黛儿(Sara Teasdale)的诗句唱进我的心坎里。

对合唱歌者如我,菲律宾玛德利加合唱团长久以来都是至高的指标。他们超群的歌艺又与欧美学院式/教堂式合唱团不一样,后者总让人感觉谱子凌驾于歌者(或曰:神凌驾于人),菲律宾玛德利加合唱团则让人听见一片和声之中,一个个歌者的独立性格,这样的魅力让听者得以不去计较那些小小的瑕疵(这不才是文艺复兴的精神吗?)。

不过我想他们的独一无二,已经不需要任何奖项来肯定了吧。

拗不过观众的热情,合唱团最后呈献了四首“安可”曲,让大家过足了瘾。

一场音乐会下来,几乎每一首歌都让人惊艳。

委内瑞拉指挥杜达梅尔(Dudamel)曾告诉我,表现音乐时,并不在于追求完美,而是寻找某种“特殊时刻”。刚过去的星期天下午,菲律宾玛德利加合唱团一次次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火花,我想那就是所谓的“特殊时刻”。

菲律宾玛德利加合唱团是“现场型”的合唱团,他们的精彩无需花哨的视觉动作辅助。这些年来,实在受够了那些被国际合唱比赛惯坏的民族色彩歌舞合唱团。菲律宾玛德利加合唱团稳稳坐成他们经典的半圆,用他们的歌声舞蹈。声音里有情,自然能说出动人的故事。

菲律宾玛德利加合唱团(Madrigal Singers)再次以他们卓绝的音乐性征服观众。

第一首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的“Tu es Petrus”,刚开始歌者有点不稳,但很快调整状态,展现作曲家招牌式层叠交织的和声魔术,把我们带回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之后那首16世纪初牧歌,法国作曲家雅内坎(Clement Janequin)那首复杂的,情绪波涛汹涌的《战争》(La Guerre),他们既唱出了战争的悲壮,也表现出胜利的欢腾(甚至是得意忘形)。

时隔十年没有参加合唱比赛,菲律宾玛德利加合唱团今年将出征欧洲合唱大奖赛。他们已是两届总冠军了,第一次是20年前,上一次是10年前,似乎每十年就要攻顶一次。

下半场,合唱团音乐总监马克安东尼(Mark Anthony Carpio)安排了全东南亚节目,当然主要还是菲律宾作品,大致可分为现代的赞美诗篇与地方情歌。本地作曲家吴多才这次为他们重新编写了马来民谣“Irama Belia”,合唱团则唱出了不一样的风味。

一场音乐会下来,几乎每一首歌都让人惊艳,观众浪叠的掌声,不住地叫好,让人难得看到新加坡观众热情的一面(当然我承认,现场有许多菲律宾观众,他们的热情感染了身边每个人)。

合唱不应是照“谱”宣科,人声的魅力在于音质的弹性、情绪的感染,若只是唱出谱子,不如输入midi,听电子和声算了,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许多合唱团都陷入机器式、技术式的陷阱里。最近都流行说人工智能会替代许多工作,我想,歌者如果没有灵魂,大概也要被人工智能取代。

当代作品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朋友说菲律宾人天生好歌喉,但我想,除了用民族性、天性来解释,他们投入的努力,与他们平日感受音乐的方式,恐怕是我们这些功利主义者/外人难以想象(自愧不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