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良作于50年前的六张生活系列旧作同时展出。他喜欢黑白木刻,“不光是因为套色木刻步骤繁杂,而是觉得黑白木刻更具感染力。黑白对比一般上都很强烈、明快、朴素,刀味与木味易于显现。鲁迅更说黑白木刻有‘力之美’。在有限的木版上,木刻不须强调物象表面真实和繁琐细节,而是注重物象的结构和神韵即可。”
本地画家何家良(82岁)将举行“续弦——何家良黑白木刻”展,重拾旧爱。何家良在画册序言指出,“续弦”有两重意义;一是他找回50年前所爱。离开南洋大学35年,双方毫无通信,一名有心但匿名人士知道他与旧爱的配偶都相继逝世后,主动当媒人让他俩重逢,何家良得以娶到爱妻丽娇,老来有个伴;其二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何家良也和一班木刻发烧友学习木刻版画,很高兴能寻回50年前曾废食忘餐埋首创作的所爱。
新加坡的创作木刻受中国创作木刻的感染,盛行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佼佼者计有许振弟、林木化、陈世集、符致珊、林友权、欧世鸿等,都是自己摸索,无师自通的。由于木刻没市场,都是画家业余创作,加上木刻制作步骤繁杂,促成画种在新加坡式微,创作者寥寥无几。何家良说:“若让木刻这个画种曾经在新加坡有过辉煌的历史消失,委实可惜。”
展览由新加坡艺术协会主办,从9月29日至10月6日,上午11时至晚上7时,好望角画廊(百胜楼#03-17)展出,入场免费。
他说:“当作品在报章登出获得稿酬时,那种喜悦与满足感非笔墨所能形容。后为生活所迫,只好暂时放弃这门艺术。退休后,看到世界各地难民悲惨的遭遇,使我萌起用木刻来描绘难民的苦难,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开始时还是战战兢兢,不晓得能否胜任。后来得到同道的鼓励,鼓起勇气,觉得宝刀(刻刀)还未老,刻了若干同道的肖像(共30张)和一系列六张难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