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三乐章都是中国风的话,第四乐章《天网》算得上真正的新加坡南洋风。这首乐曲原本是十多年前新加坡艺术节委约作曲家罗伟伦,为陈瑞献先生的一首诗作而写的诗朗诵与乐队作品,而后作曲家又重新整理成一首独立由乐队演奏的作品。这次演奏的是第一和第五段。第一段展现出凝视宇宙的神秘感,旋律与和声很有典型的浪漫派风格,第五段则呈现出一股“心潮逐浪高”的气度,音乐在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氛围中结束。
舞台上只有20几位演奏员,舞台下也只有50名左右的听众,演奏员们相距一米,听众隔开两个位子,一切都小心谨慎,熟人相见也只露出一丝腼腆的笑容,音乐会就这么开始了。
第一乐章是赵季平的《庆典序曲》,乐曲以快速的旋律进行式和斩钉截铁的节奏感,表现出节日的热烈气氛。20多人的乐队居然能做到几近七八十人大乐队的奇幻“庙宇厅堂”般的音响效果,是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想必指挥和演奏员,甚至舞台工作人员都付出许多努力。中间慢板部分李宝顺的京胡领奏,在塑造泱泱大国的盛世风范中,又似乎多了一分韬光养晦。
时隔半年光景,终于能在现场听到新加坡华乐团的演出,非常感慨。整场演出只有四首曲目,按音乐总监叶聪的说法,是效法西洋交响乐四个乐章的传统格式。
艺评
第二乐章是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个版本是倪恩辉根据吴祖强的弦乐合奏版本移植到华乐上的。乐曲在原曲的基础上,精心加工了不少多声部复调,并与原曲的风格保持高度统一,功力非凡也。华乐版本虽做不到西洋弦乐那么音色谐和统一,唯胜在不同声部个性的发挥。
很欣赏叶聪总监的创意安排,不但向东西方的艺术传统致敬,也寓意了新加坡文化艺术的源泉,同时赞叹全体演奏员的不懈努力。如果硬要我说出一些不足的话,我只能说指挥因戴口罩,对后排吹管及打击演奏员领会指挥的“气口”时,会有些障碍,还有某些具实际音高的打击乐器,在疫情之后也应该及时得到妥善的维护和保养。
第三乐章是刘文金创作的《茉莉花》。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中国大江南北的著名民歌,甚至在各地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版本;更由于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把它用于自己的歌剧《图兰多》中,而让世界所认识。作曲家采用了不少的作曲技术,使整首乐曲跌宕起伏,趣味丛生,很有传统交响乐第三乐章诙谐曲的幽默感;也似有一分中国诗歌和音乐中“起承转合”的“转”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