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镇管理的好处是:那些20年期的高楼大厦,20年后该怎么办?在荷兰,二战之后也修建了不少质量不高的应急住房,但这些楼房,最后都由住房管理联合会统一维修管理。

话中有话,他肯定也遇到异地普遍面对理想和现实严重冲突的事例,包括建筑方案的全部被推翻和倒账、坏账的发生,奈何?他的心得是:“在荷兰是建筑本身规划的问题,中国重视的却是财务的问题。”

书中也写道:“中国和荷兰可以打破工作和思维上的界限。通过荷兰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我们不是以出口西方设计为目的,而是从西方概念和背景与中国观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出发,创造适合于中国的设计。 我认为这种文化的混合使我们的建筑既不是纯粹的西方化,也不是纯粹的中国化。它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平衡或者交流,而这可能会为中国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他说:“在中国,建筑师最好采取被动态度,而不是荷兰式的主动。建筑师和客户之间的紧张关系,通常意味着:一个设计方案的成败。解决的方法是:你得接受不通的现实。”这是范德沃特在吃了哑巴亏或鬼打墙之后的彻悟论断。

他最常想到的一个问题是:“我是谁?为什么我可以认为自己知道怎么做才对中国有益?其实,我根本不能改变中国,因为我对它一无所知。”每当有荷兰同行问及,事业应如何在中国起步时,他的回答是:“秘诀没有,也不存在‘说明书’。我是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起点。”

本书作者遇到的大部分限制和状况,都是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感性和理性思维的不同,其中有:沟通、理解、对抗、接受、认识、共识等大量有待解决的障碍过程。

封闭式与开放式的设计

之后的努力,成绩斐然,他的公司连创佳绩,完成了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类大型建筑,同时,还撰写出版了现在我们正在捧读的《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会改变你》一书。

范德沃特说:“你应该学会讲究策略,学会选择把力气用在哪儿,以避免无限制地付出而毫无收获。仅仅努力设计漂亮的建筑远远不够,也许其他的东西更重要。有时候,你得帮助客户争取到其他项目,可为日后长远的合作关系投入心血。也要对付出与回报做出分析和总结。别幻想现实会一下子改变,但也别忘记有时须要捍卫自己的观点。”

当年,他是抱着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心态,2004年,作为阿姆斯特丹Next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合作伙伴之一,前往中国,在那里设立了Next Beijing分部。

应该学会讲究策略

他对北京住房的设计也有看法,指出何者是封闭式,何者又是开放式?例子如:北京盛行兴建住宅小区,小区圈起围栏,设有保安。好处是确保居民的安全,尤其是对小孩有好处,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弊端是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活动空间。对比下,荷兰所有街道,都是公共场所,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街走巷,广场和公园也都属于市政管理。

读历史的人会说,两个外来民族的入侵,千军万马都无法完全“征服中国”,相反的,像元朝和清朝,最后结果是,胜利者的身家和固有文化,全被征服者同化,连姓氏和血缘也保不住。

作者范德沃特名为“水”(Water),他也没有辜负父母取名时的期许。其性如水,在面对如此强大的客观环境时,贯彻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作者一再放低身段,尽量顺其自然,以配合对方的要求。

何况是以个人之力的心身投入,简直是不自量力。看荷兰著名建筑师约翰·范德沃特(John van de Water)的著作《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You Can't Change China, China Changes You,山东画报出版社翻译出版),发现到,虽然很多外国人才想要在这一文化久远的国家有一番作为,从本书来了解,事实证明,是蚍蜉撼大树,力不从心,做不到也做不了,最后只留下或深或浅的叹息与感喟。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存在许多针对中国的误解或偏见,有些人还戴着西方有色眼镜,大发牢骚,一再声讨:“这个不行,那个不对”;“这个应该改变,那个应该适应。”这是一个错误的出发点。

本书由友谊书斋经销(百胜楼# 03-07)。

他把自己和设计成果以及未来的奋斗目标,概括为更进一步发展东西方“跨文化设计”的愿景。

作者多年来一心想要成为建设未来中国的一分子,他在中国前后已经打拼多年,曾对荷兰记者这么说道:“对于我来说,有些话,标志着觉醒。一个在中国工作的荷兰建筑设计师,最先应该做的,是抛弃他能够,也一定要改变那里的现状的想法。”

他终于在中国学习和见识了“面子”和“人脉”的重要性。“你得接受中国与荷兰的不同现实”,这是他的由衷之言。

荷兰著名建筑师约翰·范德沃特当年抱着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心态,在北京设立了分行。打拼多年后,他领悟到“我是谁?为什么我可以认为自己知道怎么做才对中国有益?其实,我根本不能改变中国,因为我对它一无所知。”

西方人的有色眼镜

想要改变中国,谈何容易?是好是坏,除非有亲身体验,否则,所言所写难免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