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人家的拿手小食
从60年代末起,经过大规模填海工程和修筑海旁路道,铜锣湾避风塘越缩越小,船只也渐渐移居到别的海域或弃船搬上岸边开始租店开餐馆了。虽然海上风貌已经全失,起码避风塘独具水乡渔村风味保留下来。
爬了20多年格子,叶荣生决定放下墨笔,拾起铲子去寻根觅食谱。
避风塘炒蟹在粤菜馆的菜单中是一款常见的菜式。这个以“避风塘风味”为号召的就是指往日的香港铜锣湾避风塘。在英国还沒有割据香港前,香港已经是一个渔港。那时候约有3000多渔民分布在不同海域。当香港还没成为工业城市之前,港九的避风塘就有铜锣湾、香港仔西、油麻地、官塘、鲤鱼门等十多处,以铜锣湾避风塘历史最久和最受注目。
从50年代的辣椒螃蟹,如今我们也不停地寻求新的选项,近20多年,师傅们渐渐推出新的口味如黑胡椒、牛油、麦皮、甘香和港式避风塘炒蟹。
本地人爱吃螃蟹是毫无疑问。炒辣椒螃蟹更是被旅游局指定为“国菜”之一, 旅客起码吃上一次才算是来过新加坡。以螃蟹为主的菜色种类也特别多,几乎各大民族都有他们特有的煮法。从众多选择中,炒辣椒蟹稳坐首选地位,连英国著名大厨戈登·拉姆齐也忍不住飞到新加坡,指定以这道菜挑战本地厨师。
1883年修建而成的铜锣湾避风塘,当时面积很大,湾舶的船只非常多。在这里,观光客不仅可以享受到繁华都市的热闹,同时也能感受到水乡村野情趣。登上船更能在“海上厨房”立刻享受到即点即煮的海鲜sea to table dining,而且还可以随兴点唱粤曲或客家小调。我们所熟悉的“艇仔粥”就是这些海上人家的拿手小食之一。其他有酒糟鸡泡,蒸咸鲜,当然少不了避风塘炒蟹了。
避风塘炒蟹在选蟹方面非常重要。除了一定要肉蟹之外,它的重量必须在1公斤左右,否则肉味便不够鲜甜爽口。原本的炒法是用大量黑豆豉和少许蒜蓉,可惜卖相黑漆漆十分不雅。经过多年演变后,厨师们反其道而行,把黑豆豉和蒜蓉的比例倒反,現在的卖相像一堆黄金沙子铺在蟹肉上。为了增加香味,豆豉和蒜蓉都会经过油浸24小时后才炸香。烹炒时,除了自制的调味料和炸过的豆豉蒜蓉外,师傅们都会用姜葱、云南野生指天椒、香茅、胡椒和蟹肉等用大火一起炒香以求达到香味纷陈又不夺蟹味的效果。
叶问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