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开始写诗的年代,那时候树是最好的题材。因为树的存在是这个地球存在的必然。你无法想象周围没有了树,环绕你四周的都是冰冷的钢骨水泥,像《星球大战》里的未来世界。

这棵青龙木是城市里难得见到的风景,也是艺术学院的重要地标。据说当年在建艺术学院的时候,校园的设计都尽量配合树的保留而设计。就这样,在班上,话题就转到这棵树身上。晚上,来到艺术学院,在排练前特地带同学们到校门口那棵青龙木原本应该在的地方,问一下同学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少了些什么。

然后,我又想到几天前报上也有另一个树的故事。国家公园局最近设置一个树的网站,里面详细地记录新加坡各个地方的树木。从地图上看,每个地方都有好几万棵树。新加坡最近几年的绿化是真的做得不错的,小小的岛国竟然有约200万棵树。几个眼尖的同学发现机场周围的树很少。我临场反应,想那可能是与飞机的飞行安全有关,因为有树就会有鸟,鸟会危害飞机飞行的安全。尤其是机场的跑道上不可能有树。

以肉身护树的小姐妹分别只有11岁和8岁。新闻是这样报道的:“黄埔通道残障人士福利协会上周六雇工人砍树,住附近的小姐妹因热爱树木,冲下楼哭喊不要砍,情急下,竟用小小身躯护树,令人动容……”

这不就是郭宝崑剧本中傻姑娘的翻版,其实也是真实版吗?我原来想郭宝崑写是的一则成人童话和寓言,尤其是以肉身护树的举动,不太可能在现实中发生。没想到就真的发生了,而且和剧本里面写的几乎一模一样,只差没爬到树上去。以肉身护树的同样是小女孩,而且还是一对小姐妹。

树是两个多月前被砍掉的。在砍树的前一天,艺术学院的200名师生和职员集合在树面前,面对着即将失去生命的青龙木表达浓烈的依依不舍。我也找到这棵树在艺术学院前的照片。

我即刻把这则新闻传给戏剧学会的同学们,让他们读一读这棵树的故事。不仅如此,隔天在文学班里,我也把两张照片给同学们看,一张是有树的照片,一张是我昨晚拍的没有树的照片。原来树是可以和发展共存的,人们不一定有足够的理由为了建设去砍伐一棵树。我想到郭宝崑剧里的故事,那个小女孩爬上树来阻止老树被铲掉的故事。

假如有一种情感,要你用最炽热的情怀去拥抱自然,应该没有比遍目所及的树更适合的了。否则的话,树何以堪?

隔天晚上,用手机浏览新闻,赫然从报纸的封面看到一个“小姐妹肉身护树”的大标题。翻开报纸的内页,这是发生在一周前的事,经由当天的晚间报纸报道出来。

不禁要想到,为什么连小小年纪的女孩都会对树产生这么大的感情?

下午在文学班上戏剧课的时候,谈的郭宝崑剧本中那棵将要被铲掉的怪老树。正好晚上要带戏剧学会的学生到新加坡艺术学院去参与青年节戏剧表演的排练,遂想起艺术学院前面原本也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青龙木,33.6米高,已经大约40岁了,不久前因为内部枯腐必须将其砍伐,以免对经过的师生和公众构成安全威胁。

以肉身护树的小姐妹不就是郭宝崑剧本中傻姑娘的翻版,其实也是真实版吗?

可是也不尽然。在场的同学有不少是外籍学生,我接着就和他们谈到,从机场出来之后,一条笔直的东海岸公园大道就呈现一抹森林般的绿意,这是给许多旅客对于新加坡这个城市中的花园的第一印象。从路名看就知道,这条大道不是一条普通的高速公路,是一条建在公园旁的大道。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绿意和诗意。

不免要对剧作家感到钦佩。这则新闻证明所谓的寓言很多时候也有可能是预言。艺术作品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我们往往认为文学家的天马行空和无中生有,其实都有许多真实生活作为支柱。

小姐妹没能成功地守住树,树最后还是被砍了,而且还砍了六棵。从报上的照片上看,留下一地的枯枝和残叶。至于为什么要砍树?得到的回复是树木老化了,不砍的话会影响公众的安全。这和艺术学院的情况一样。砍树的行动无可厚非,可是在场的人反映,被砍的树也有包括树龄不大的小树。

我当下用手机上网找到了关于这棵青龙木被砍伐的新闻,原来这棵树被艺术学院的同学叫做“知识之树”,也叫做“新加坡艺术学院树”。我认为也可以叫做“艺术之树”,象征着艺术的成长和萌芽。树是生命的象征,艺术之树意味着艺术也是一种生命,它需要灌溉和栽培来成长,直到它有一天开花结果。艺术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