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十里,可以是自然的天籁,也可以是恼人的噪音。同样一幅画,有了不一样的认知,感觉也就很不一样了。
他依然以象征隐喻的手法来表达画中的诗意,如《蛙》画以小蝌蚪寓意蛙声,《凄》画则以风中孤灯及一片飘落的黄叶,表现“凄迷”与“秋”意。
事实上,老舍以诗句为题求画的做法,原为中国的“诗意画”传统,如宋画院试题的“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等著名典故皆是。
(二)蛙声十里出山泉 查初白句(蝌蚪四五,随水摇曳之,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不料就在2010年,却有了令人吃惊的新发现!
接着老舍又从明清诗作选出四句诗,再请齐白石作画,依次为:“苍苔被阶寒雀啄”(明王士祯《荅徐胜力二首之二》)、“蛙声十里出山泉”(清査慎行《次实君溪边步月韵》)、“凄迷灯火更宜秋”(清赵执信《中秋细雨夜泛虎邱》)、“还须种竹高拂云”(清初施闰章诗句)。
50年代初,老舍是北京市文联主席,1951年夫人胡絜青又拜齐白石为师,夫妇二人就成为齐白石画上的“老舍仁弟、絜青女弟”。
例如《手摘红樱拜美人》,就画一束红樱花插在中国陶瓷俗称“美人瓶”器型的花瓶中,花垂一枝,则花、美人和“拜”的意味都有了。
2011年《北京文史》杂志向老舍之子舒乙约稿,文章发表时,也同时再刊登这封信,并注明是“北京画院供稿”。
订四幅画30万元,似乎不便宜,其实用的是高面额的第一版人民币,1953年货币改革时,首版人民币1万元折合第二版人民币1元,即30万等于30元。当时一本热门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定价1.2万元,30万元只可买25本!
这幅画,其实是一幅“命题画”,由老舍出题,请齐白石画的。
《蛙声十里出山泉》(下简称《蛙》),是近代中国名画,1951年齐白石为作家老舍所作,曾被选入小学课本,出版过邮票,公认为齐白石代表作之一。
齐白石画《蛙》图,其实就是沿用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其性质只是一种诠释性的巧思,艺术原创性并不高;何况老舍的信更证明,此画连创意构思也非出自画家本人!
或许《蛙》画内容比较受人欢迎,因此声名大噪,大家都为齐白石的“巧思”赞叹不已。多年来,许多评论都赞誉齐老此画创作别出心裁,非同一般,是“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的成果。
(一)苍苔被阶寒雀啄 渔洋山人句(以苔石作阶,二三寒雀轻啄。)
据舒乙辨识,此信内容及信中的几行红色钢笔说明文字,都确是老舍手迹。信上内容,披露了一段惊人的史料——老舍在命题求画时,竟也清楚写明了画作的构思!
这才惊动了整个美术界!
这一回,齐白石只画了《蛙声十里出山泉》及《凄迷灯火更宜秋》两幅。
画面不见青蛙,只见远处山头,两侧为浓墨山涧,急湍山泉,奔流而下,水中蝌蚪游曳……隐喻这些未来的“蛙声”正随着水声由远而近,整个画面,一片勃勃生机,正是无声胜有声,生动地表现了画题最难表现的“出”字。
蛙声十里,可以是自然的天籁,也可以是恼人的噪音。同样一幅画,有了不一样的认知,感觉也就很不一样了。
当时北京画院承办齐白石国际论坛,出版《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全集》,首次公布画院长期封存的大量齐白石文献(齐家1958年捐献),在《综合卷》所收集别人写给他的信里,就有1951年老舍写给齐老的求画信,但未受人注意。
更重要的是这封信的出现,证明闻名遐迩的《蛙》画及其他几幅画的主要创意,原来竟全都出自老舍,齐白石只是依指示作画,有“作”无“创”。
附奉人民币卅万元,老人幸勿斥寒酸也!老舍拜。”
全信内容如下(括弧为笔者所加,代表旁注的红色钢笔字):
四条屏合构成一组四季花卉配诗画。齐老也在画上写了“老舍命予依句作画”或“应友人老舍命”的字样,说明这是指定命题的“被动”作画。
这一年,老舍开始向齐老“命题求画”,一年里先后连续两次。
第一回,老舍从近代诗僧苏曼殊的诗作中选了四句诗为题,请齐老画一套四条屏。
其特点是每一句中都有一个动词:拜、礼、抱、带。齐老据依诗中四种植物,运用传统画中的象征手法,配合植物形态,表现诗句的意思。
(三)凄迷灯火更宜秋 赵秋谷句(一灯斜吹,上飘有黄叶,有秋意矣。)
(四)还须种竹高拂云 施愚山句(新竹数竿,瘦石一拳。)
这四句诗是: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树寒梅带雪红。
“敬恳老人赐绘二尺小幅四事,情调冷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