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未谋面的人初见面时,经他人介绍之后,其中一方有的迫不及待,立马以对方的职业和头衔,评定是否要继续交往或联络。
已经是资讯爆炸的电子时代了,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了解,却还拖着旧社会的尾巴——以头衔当作是身份的象征。
职业或头衔真的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吗?相信大家必定会说:不!
对此,我喜忧参半;对方的本意要是出于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我自然欣喜接受,忧的是别有所求,无法遂其所愿。
我一笑置之,原因有二:离开报界多年,人事全非,除了三几张熟悉脸孔,已近乎“举目无亲”;我至今还订阅早报,乃是个忠诚读者,读者身份如假包换,绝对错不了!
然而,不少人还是“迷信”头衔和职业,即使对方是个“过气人物”,也不放过交往的机会。尤其初来乍到的海外艺文工作者,对“名人效应”,更是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朋友介绍我时,不外是前资深记者、退休报人或是专栏作家。我不当记者已久,是个无业游民,但是,我并不反对这样的介绍法,因为,跟我同时代的记者和编辑,在职或延聘,称得上资深的,已是屈指可数。
最近投函《联合早报》交流版,对公积金广告表示不满,报章将之发展为新闻,称我为早报读者。好几位友人,包括久违了的前警方发言人符家逸,来了电邮,对这称呼大表不平和不解。
介绍职业与头衔,主要目的相信是要双方对彼此的背景有个初步的认识,方便在交谈时,可以借题发挥,打开话匣子。是否进一步联系或交往,全凭一个缘字,当中或有涉及双方利益的,能够恰当处理,互惠双赢,也可算是美事一桩,不枉相识一场。
好多退休的同事和同行,不知是难耐寂寞,还是终身欠了文字债,至今还是笔耕不辍。有些当了一些艺文组织的顾问,有些兼职写文案、搞广告和翻译,也有授课与到处演讲的。唯独在下,疏懒成性,甚少跟陌生人应酬,有时盛情难却,方始偶尔为之。
退休报人则是事实,一日是报人,恐怕终身也是报人了。作家头衔则不敢当。我其实是个“文字散工”,还好没有印制名片的习惯,试想:接到这样的名片,单单散工二字,别说是高官商贾、专业人士,即便是文人,唯恐也会大皱眉头,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