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半个世纪光阴就这样溜走了。现在的老街,已没有了街道;剩下的街名牌,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一条热闹老街。
每到傍晚时分,母亲都会把我们带到楼下喂我们吃饭,时刻都会闻到附近水沟飘来阵阵的臭味,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然。
由于当时年纪尚小,对于楼房的设备及卫生问题没有太大的要求。我记得厕所和厨房都是公用的,虽偶有磨擦,但大多时候都相安无事。
我们在大杂院住了好多年,父亲当年是以卖杂货为生,每天推着一辆老旧三轮脚踏车到处售卖,穿梭在彼沙街与皇家山一带。入夜时分,就把三轮车寄放在楼下的店铺。
我父亲在上世纪40年代跟着祖母南来,不久便在本地成家生子,我和哥哥都是在彼沙街大杂院里出生,当时由接生婆接生。
老街两边是大杂院估俚间
从事建筑行业
在马可新路 (Magazine Road,俗称陈圣王路)与马真路(Merchant Road)的交界处,有着120年历史的保赤宫陈氏宗祠被列为国家古迹,宗祠附近也建起不少办公室和酒店,给周围环境带来热闹的气息。
每逢佳节,大杂院总是特别热闹,邻里关系相当融洽:端午节总会有人送来粽子,大家互相品尝彼此粽子的味道。到了新年,爆竹声与赌博声更是彻夜通宵,吵得大家不能入睡。我们也喜欢跟邻居到楼下欣赏为谢神而设的街头大戏,锣鼓喧天,唱戏声音高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如果看仔细些,会发现这些建筑前的小空地上有一个街名牌,上面写着Fisher Street (彼沙街)。其实,彼沙街当年是一条繁忙的街道,车辆虽多,但通常都是缓慢行驶,因为道路上时常都会看到赤着上身和赤着脚的小孩追逐嬉戏。
吾城开埠近200年,东西文化景观层峦叠翠。这是养育我们的土地,是我们深深眷恋的家园。
道路两边是人们所熟悉的大杂院估俚间,在这里居住着不同族群的家庭,职业和经济状况都不一样。家庭也有大有小,少则一人,住一间房;多则三四代同堂,住两或三间房。
吾土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