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是一捆胶卷,对于《司马光砸缸》和《孔融让梨》这两篇经典课文,那几代人的记忆快门闪得恰到好处,完美的曝光率,任岁月对它们如何摧磨,仍清晰可辨,不曾褪色,只不过约略泛黄罢了。

那名电工说他很喜欢华文,然而命运捉弄人,慨叹自己不能继续上学,说他短短的求学过程中,仅认识孔融、司马光两位历史人物。

家里电器坏了,找了电工来修理。电器弄好了,看电工满头大汗,我削了个梨给他,两人就这样聊起天来。

两篇经典课文

对于小学老师,印象很深刻,除了敬仰,更有几分敬畏,从来不敢不交功课。老师的教学“花样”不多,仔细一想也就一招:慢慢教,慢慢欣赏课文。常用的教学手段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背!老师要学生背课文、注音符号、词语解释。每教完一篇课文,一定要写大小楷、铅笔字。老师批阅大小楷时,会用红笔圈出写得不错的字,整体写得漂亮的,给个等级“甲”或“甲下”,然后贴堂供同学观摩,以示鼓励!

电工的书念不多,年纪轻轻就踏入社会了。聊着聊着,聊到华文小学,他指着手上的梨,说:“我记得《孔融让梨》这篇课文。”

历史人物争相登场

两个动词“让”和“砸”,两个名词“梨”和“缸”,巧遇孔融和司马光两位古人,在蕉风椰雨催化下,孕育出华小两篇经典课文《孔融让梨》和《司马光砸缸》。中华民族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妙的是,若要那年代的华校生回忆华小所学,也许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非孔融和司马光莫属!

我认为他应该这么想,也想替他说:我很幸运能读到这两篇经典课文,也十分荣幸能与孔融和司马光结缘;这两位历史名人高擎着中华文明火炬,缓缓地走向我,在我心灵深处闪耀着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

犹记得当年上课时,老师写下课文题目,那端正的粉笔字,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上,也刻在我心里。那支粉笔就像一根蜡烛,越写越短,最后人也随着粉笔没入了烟云;或许无人察觉,粉笔灰已悄然飘出课室,聚化成无数支小粉笔,继续着老师的神圣使命……师恩难忘,老师,我从没有忘记您啊!

缤纷校影

风雨故人来。现代化的脚步撵走了芭蕉和椰树,没了芭蕉,刮不起风;没了椰树,下不成雨,也就留不住两位古人,今日小学课本中已没见着这两篇经典课文。

“还有《司马光砸缸》。”我微笑说。

那个时代,没有电脑手机这类科技产品,小学生都很单纯,只是爱听故事,看连环图;《孔融让梨》和《司马光砸缸》这类课文,是学生爱读的,不仅能把课文倒背如流,连插画里的花草树木、花鸟鱼虫,都记得清清楚楚!

今日教师常用的“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当年的老师在课堂上是不用的,角色扮演是学生在休息节时的游戏。以前的学生“傻”得可爱,课文学什么,休息时搬演什么,个个抢着演课文里的主人公。当时,岳飞、司马光及孔融等英雄名人都是小学生的偶像,大家都争着扮演。除了课文,连环画里的人物也相继“登台亮相”,木麻黄下,一张张石椅竟成了小戏台。

晚上,坐在灯下看书,白天与电工的对话仍在耳际回响。我下意识地走进书房,找出珍藏多年的华小课本,一心想寻得一些失落已久的光和影。在《华文》“二上”一册里,我找到第五课《司马光砸缸》和第六课《孔融让梨》,琅琅书声似乎隐约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