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赠给平社的书法,上面写着:
苏星辉医生的姨父姨母当时是向一位罗老太太租房子住,陈木辉记得罗宅院很大,老太太把前院租给两户人家,自己住在后院。陈木辉因苏星辉的关系认识罗老太太,两人聊起来后,发现彼此都是超级京剧迷。
陈木辉家当年经营橡胶工厂和装配业,经济条件不错。他家与陈超群非常熟络,陈超群又是平社发起人,陈木辉19岁加入平社就不足为奇。
一批出自中国当代京剧艺术大师的墨宝真迹,60年来一直挂在新加坡平社的墙壁上。自去年7月,走进平社的访客虽还能见到这批书法绘画,不过墙上的真迹已由复制品取代。
一老一少因京剧而一见如故。两人谈得非常投机,相处得很融洽,犹如一对祖孙。陈木辉记得寒暑假到北京,他哪里也不去,就住在罗老太太家。两人从早到晚泡在剧院里看京剧,他们还约法三章,罗老太太留陈木辉住她家,但是坐三轮车和看戏的钱由陈木辉出。他们看戏时总是买最贵最好的戏票。
陈木辉应该是在1956年的暑假时提出上述要求。寒假时再回到北京罗宅时,已经收获满满。他收到墨宝后非常兴奋,赶紧通过家人转告华社领袖陈超群。第二年,陈超群随商团到北京时把墨宝带回新加坡。
那罗老太太其实大有来头,她那位已谢世的先生,是张学良的秘书长,罗老太太又是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在河北师范大学时的同学,两人关系非常好,她每个月都会进中南海与邓颖超相聚。
世人都知道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大师,殊不知这位绝世名伶画得一手好画,曾跟随齐白石、王梦白等名家学画。他曾在“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张伯驹40岁诞辰时,为张伯驹做过《无量寿》人物画。
捐赠仪式上,中国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代表京剧院接受捐赠,并与陈木辉签署《赠与协议》。中国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仪式上为陈木辉颁发《捐赠证书》。
原名尚德泉的尚小云,是和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一同被称为京剧四大名旦,是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尚小云进入戏班时学武生,后来改演刀马旦,艺术上有“尚派”之称。1937开办“荣春社”科班,亲自执教,为了办学卖掉七所宅院。1949年时成立尚小云剧团,文革期间遭批斗,1976年因病辞世。
陈木辉接受《联合早报》访时说,他是通过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提出无偿捐墨宝的意愿,并要求对方复制一套一模一样的墨宝还给平社。中方后来复制了两套,一套给平社,另一套挂在梅兰芳大剧院展览厅。
谭富英在丙申仲秋(即1956年),为平社送上“喜藉霓裳传乐府,试将粉墨论春秋”的字句。
成立于1955年1月的中国国家京剧院,首任院长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平社捐出的19幅墨宝中,刚好有一幅是梅兰芳挥洒于1956年8月的书法。一个甲子前,梅兰芳的墨宝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一个甲子后,这件墨宝又回到他当年所领导的国家京剧院。
平社去年捐出的墨宝,还包括中国文化界知名人物吴祖光(1917-2003)、老舍的夫人胡絜青(1905-2001),著名京剧花旦杜近芳、梅葆玖(1934-2016),昆剧著名小生俞振飞(1902-1993)等人的书法作品。这批墨宝的年代稍晚,很多是平社庆祝50周年或55周年时题写的,有的则是艺术家来访时留下的。
去年到北京完成捐赠交接仪式的,是平社现任社长杨惠成和永久荣誉社长兼永久执行社务顾问陈木辉(86岁)。陈木辉当年代平社“求”回上述墨宝,60年后又亲自把书画送回北京。
陈老说,把墨宝无偿捐给中国国家京剧院,是希望这批具有历史意义的书画能永久和完整的保存下来。
上述京剧名角个个送书法,唯独著名武生李万春送丹青,他在丙申年秋日画了一幅牡丹图,送给新加坡平社惠存。李万春的父亲李永利是红遍江南、称绝一时的清末著名武花脸。李万春曾得马连良青睐,并向马连良学《李陵碑》《南阳关》《打棍出箱》等戏。
与邓颖超同学的祖孙奇缘
1950年代是本地风起云涌,学运蓬勃的年代。陈家因担心在华中求学的陈木辉卷入学潮,决定把他送到英国深造。1953年,陈木辉辞别父母出国留学,但是他和一些同学却趁着在香港转船之际,放弃原有计划,改而北上中国求学。
留学期间,陈木辉最惬意的事,是每年寒暑假都会坐火车到北京看京剧。当时暑假一个月,寒假两个星期。1950年代又恰好是京剧发展登峰造极的年代,很多赫赫有名的名角都还在世,虽然有些年事已高。
联合早报记者2016年3月走访牛车水史密斯街的平社时,看到墙壁上挂了20多幅保存完好的京剧名角真迹墨宝,当中一部分落款时标明1956年8月或丙申仲秋,不禁对墨宝来历产生好奇心。
宋晨在介绍这批捐赠时说,这些完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是中国国内难得一见的真迹,对见证京剧艺术海外传播有着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艺术与文献价值。
有着相同际遇的墨宝,包括著名刀马旦尚小云(1900-1976),著名须生马连良(1901-1966)、谭富英(1906-1977),海派须生周信芳(1895-1975)、著名花脸郝寿臣(1886-1961)和著名武生李万春(1911-1985)等人的作品。这些京剧界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在1956年为平社题字作画的。
真迹已在去年7月2日于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捐赠仪式上,无偿赠与中国国家京剧院,由这个直属中国文化部的国家级剧院永久收藏。
优秀的中国京剧艺术在这几年来已经轰动了整个世界,愿我们共同研究发扬,取得更大的成就。新加坡平社雅属,一九五六年八月梅兰芳
不去伦敦去北京
平社捐出的墨宝,包括梅兰芳、尚小云、谭富英、周信芳等人的作品。
陈木辉说,当时中国名列前茅的大学除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还有中国与苏联联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苏联曾派36名专家学者到哈大执教,中国还为他们盖了七层楼的专家楼。陈木辉考进哈大的工业及民用建筑系,开始五年的留学生涯。为了念哈大,他当时还得学俄语。
他为平社写了“新加坡平社纪念,让我们友谊的艺术花朵开的更灿烂更可爱。尚小云”。
谭派老生表演艺术家谭富英是谭门第四代嫡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也是“新谭派”创立者,曾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出身梨园,是京剧大师谭志道曾孙,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
这批墨宝60年前落户平社,与陈木辉年轻时一段传奇性经历大有关系。陈木辉在华侨中学求学时已对京剧着迷,1951年正式加入平社。
京剧名角笔下的祝语
那是文化大革命之前,新中往来虽没今天频密与便利,却也不是全无往来。陈木辉记得母亲就曾参加高德根夫人组织的新加坡妇女观光团到北京旅游,同时探望他。
马连良在1956年秋,为平社写了“中国的京剧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成为每个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1956年离新中国的诞生才七年。当时中国与外界沟通不像今天这般方便,平社如何弄到这批墨宝?答案就在曾经担任平社社长25年的陈木辉身上。
平社永久荣誉社长兼永久执行社务顾问陈木辉说,把墨宝捐出去,是希望这批具有历史意义的书画能永久和完整的保存下来。
新加坡平社成立于二战前的1940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业余京剧团体。第一任社长是当时的华社领袖林庆年,发起人包括孟仲贤、陈正琨、刘梦渊、陈超群等,平社这一名称源自北京还被称为北平的年代。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曾创立以推动京剧为宗旨的平社。
陈木辉知道她们的这一层关系后,便代平社开口求名家墨宝,由罗老太太向邓颖超提及此事,再由邓颖超致电中国文化艺术联合会,由文联去联络艺术家,请他们献墨宝。
19幅中国当代京剧艺术大师的墨宝真迹,60年来一直挂在新加坡平社的墙壁上。去年,这批作品已无偿赠与中国国家京剧院。
著名京剧花脸郝寿臣原名郝瑞,字寿臣,河北省香河县人。郝寿臣与金少山有“南金北郝”之誉,与侯喜瑞并称为“净行三杰”。郝寿臣精于曹操戏,享有“活孟德”美誉。他当年送了一幅写上“提倡戏曲艺术,发扬传统精神”的墨宝给平社“雅鉴”。
复制一套还平社
陈木辉从香港北上北京,是与一名叫苏星辉的同学同行。抵达北京后,陈木辉去了东北哈大,苏星辉却留在北京姨父姨母家,就读北京医学院。
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的著名须生马连良是回族,北京人,字温如,是扶风社的招牌人物,拿手戏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等。
中国著名海派须生周信芳原名周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是老生麒派创始人,一生演出剧目超过650出。据说他留下的墨宝尤其稀少。1956年,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的周信芳,为平社写了“愿京剧这花朵,在新加坡的土壤上,开放得更为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