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半年时光过去,母亲已学成毕业,并在1957年元宵节获颁一纸毕业证书。

不但如此,我也喜爱缝纫,除了平日爱车车缝缝,中学时更是以缝纫为中四‘O’水准考试科目之一,并取得特优成绩。这应该跟母亲的遗传有关吧。

从毕业证书上列出的科目看,学习的内容相当丰富,有量身法、作图法、三角尺用法、中装、夏威夷男/女装、西裤、衬衣、女外套、童装、女西装、西装内套、西力裤、打栏、运动裙、睡衣、水手装、旗袍、内长衣、伞裙,总共20项之多。学员约有10多人,全为女生,由两位姓曾的姐妹花老师教导。

上世纪60年代,市场上并没有出售成衣,即使有,价格也很昂贵,于是女子裁缝传习所应运而生。那时代的少女多上裁缝学校学车衣。作者的妈妈便在这大环境下学习剪裁衣服。

全村只有母亲一人学车衣

由于母亲的弟妹还小,每逢学习成人服装尤其是男装时,母亲就找人合作:对方出布料,母亲为他们“免费”缝制新衣,大家都得好处,乃双赢也!

母亲是马来西亚柔佛州峇株巴辖人,外公在一个马来甘榜开杂货店。由于外婆在母亲15岁那年去世,母亲念完初中就辍学,一边照顾弟弟妹妹,一边帮忙外公看店等。1956年母亲18岁,她要求外公让她学做衣服,慈爱的外公一口答应。

高龄81的母亲是建国一代,小时候,常为我缝制漂亮的衣服。那是60年代,市场上没有像今天那么多成衣可买,即使有,人们也嫌贵,更不要说网购了。

车衣课程达20项之多

我最近整理旧照片,发现母亲少女时代学习裁剪的黑白照,跟她提起时,没想到她说连毕业证书也还保留着,虽然证书有些残损,但重要资料都在。我喜出望外,赶忙向母亲了解当时的情形,并将这段发生在60多年前的故事写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证书上面印着四个大红色字“精勤敏慎”;是否当时的传习所除了传授缝纫技巧外,也不忘肯定与督促毕业生呢?

证书是在吉隆坡承印的,除了列出修毕的科目、母亲的姓名与年龄籍贯、老师的职衔与姓名外,也贴上母亲的照片,还盖上不同的印章。

缤纷行业

母亲回忆当时的华人乡村社会非常重男轻女,左邻右舍的少女只有她一人有机会学习裁剪,因此女孩们都很羡慕她。

女大当婚,母亲在毕业隔年,即1958年嫁给父亲后就南下定居在石叻坡(新加坡的旧称),并且赶上末班车生下立国一代的我;如此,我才有幸吊车尾成为岛国独立历史的小见证人。

从此,年轻的母亲每逢星期一、三、五就骑脚踏车到路口的咖啡店,再搭巴士到城里一家叫“月星女子裁缝传习所”的地方学习,每次两小时,从下午1至3点钟,为期半年。

几年前她跟一位当时的闺蜜久别重逢,满头白发的闺蜜不忘说母亲好命,因这闺蜜和其他女孩都没有机会念书,家里的农活与家务全都得干,她们连零用钱都得靠双手挖椰子肉一分一毛去赚回来,日子过得很苦!故此,母亲一直对外公的疼爱与开明很感恩。

在母亲的记忆中,两位老师从没骂人,总是温柔示范,耐心地教导。一般上,两个学员轮流使用一台针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