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如今“小法兰西”已与明信片般诗情画意的美景画上等号,很少人会提及这段过往。夕阳里,伊尔河(Ill)流过廊桥与沃邦拦河坝,流过小法兰西最美的制革工坊La Maison des Tanneurs。霞光洒在河面上,倒映着木架屋窗台上摆放着的层层红色鲜花,整齐迷人。
阿尔萨斯临近法德交界,而斯特拉斯堡是阿尔萨斯第一重镇。从巴黎出发到斯特拉斯堡,德国乡村风情扑面而来,若不是当地人操着法语,门店招牌写着法语,真会误以为身处德国小镇。要欣赏斯特拉斯堡,必从阿尔萨斯的历史开始。
从巴黎出发到斯特拉斯堡,沿路风景从高雅的灰顶石墙奥斯曼建筑,变成黑白相间的典型德国木架屋(Fachwerkhaus)。初抵斯特拉斯堡,德国乡村风情扑面而来,让我误以为身处巴伐利亚(Bavaria)小镇而非法国境内。但穿梭其中的人们操着法语,门店招牌写着法语,还有法国连锁超市、老佛爷、春天百货,无一不在在告诉我:这里是法国。
圣母教堂与罗昂宫
十足的“混血风情”
住在小法兰西(Petite-France)的我,听民宿主人说,这个名字不是因爱法国,而是来自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曾一度有不少性病患者到此疗养,德国人戏称这风流病为“法国病”,揶揄风流的法国人,因此这里称为“小法兰西”。
斯特拉斯堡是布鲁塞尔之外的“欧洲第二首都”,这里设有包括欧洲议会和欧洲委员会等多家欧盟机构,统称为斯特拉斯堡欧盟大都会(Strasbourg Eurométropole)。
语言是身份认同的象征
欣赏斯特拉斯堡,必从阿尔萨斯的历史开始。
这典型法国爱国主义故事,真实性尚待考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法语、德语,当地人还会说阿尔萨斯语。这历史悠久的方言其实属于德语系,所以阿尔萨斯人到底心属何处?不同时代的阿尔萨斯人又如何看待身份认同?相信答案绝非三言两语能厘清。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语言、政权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想到的案例就是阿尔萨斯。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将阿尔萨斯割让给普鲁士(Prussia,今日德国)。新政权在斯特拉斯堡兴建德国建筑风格为主的“新城”(Neustadt),并推广德国文化与德语。
欧洲的第二首都
法国东部地区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藏书馆,这里的天体仪与教堂里的天文钟可谓相映成趣。
走出圣母教堂,就是罗昂宫(Palais Rohan),这座巴洛克式宫殿规模较小,但应有尽有,包括皇家收藏、王室成员的房间等,十分华丽。毕竟路易十五、玛丽王后都曾在此居住。
因地理位置,阿尔萨斯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主权曾多次在法德间交替。两国文化在此千丝万缕般交缠,体现在风土、人情、语言、建筑、美食等方方面面。
这段描写,来自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73年发表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课》(La Dernière Classe)。为什么法语老师要使出全身力气写下“法兰西万岁”?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法德交界的阿尔萨斯(Alsace)。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是阿尔萨斯第一重镇,也是包括阿尔萨斯、香槟阿登、洛林三区的法国大东部区(Grand Est)首府。
十足的“混血风情”,就是我对斯特拉斯堡的第一印象。
如此历史背景下,孕育了《最后一课》的故事:小佛朗士(little Frantz)上学迟到了,但法语老师不再严厉批评,原来这是德国人掌管阿尔萨斯前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才有前文老师在黑板上用尽全力写下“法兰西万岁”。因为在阿尔萨斯,语言就是身份认同的象征。
斯特拉斯堡水道发达,我特别选坐游船看另一番风景。游船驶离老城越来越远,眼前建筑也越来越现代,最后游船开到欧洲议会中心,眼前如此现代壮观的建筑,与老城区写意怀旧的景色截然不同。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小法兰西不光彩的历史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
第一次看天文钟是在布拉格,每到整点耶稣12门徒轮番出现报时;斯特拉斯堡的天文钟每刻钟、整点、每日12点30分,都会有不同人物出现,包括从孩童到老年代表人生不同阶段的人偶、死神等等,丰富程度不亚于布拉格天文钟。
“他转向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写下了几个大字:‘Vive La France’(法兰西万岁)!
在回返老城的船上,我突然理解了这座“对立”与“和谐”、“现代”与“过去”共存的城市。饱经战火的过往,让斯特拉斯堡更珍惜和平与协作。
走在斯特拉斯堡新城区,周围的日耳曼建筑无不在默默倾诉着动荡不安的历史,以及战争年代里孤苦无依的人们的心声。愿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拥有142米高尖塔的圣母教堂(Cathedrale Notre-Dame)是斯特拉斯堡的标志性建筑。我最喜欢的是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
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萨斯三度在法、德两国间交替,最后归属法国。我曾听说一个比喻,阿尔萨斯就像破碎家庭的孩子,父母喊打喊杀争夺抚养权,却忘了孩子最需要的,不过是安稳成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