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裹在尘埃里

这路其实是一条干涸的河道。我们驱车前往的峡谷,在上万年前应是一片不长草木的高台地,处于沙漠的边缘。台地后来被大水经常冲刷,疏松的地表便出现许多裂缝,再加上风的日夜吹刮,高台地成了峡谷,平地成了河床。

羚羊峡谷由暴洪冲刷而成的说法很有说服力。我们在峡谷前后,以及借手电筒微弱光线看到的峡谷山壁,全是流线型的。我用手轻轻触摸,虽然坚硬却很光滑。

参观上羚羊峡谷的队伍,是获准沿路拍照的,印第安导游会在各支队伍之间保持间隔,避免大家一起涌入乱了套。

黑漆漆下拍照

我们等了一个小时,肚子饿了,附近没处行方便,邻近的添油站也不许我们使用厕所。很多人都急坏了,终于等到一名印第安小姐来开店门,可是这时门外聚集的各方游客已经超过百人。一片乱哄哄的,我们早来的已被挤在后面。

印第安导游显然是摄影高手,他常把游客使用的手机拿过来,然后替他们拍下多个更能显示峡谷特色的画面。

参观了羚羊峡谷,没看到羚羊,也不见人追问, 估计都想赶快回酒店享用迟来的早餐。

他解释:“羚羊峡谷坐落在印第安人保护区内,这里的旅游业便归他们经营和管理,其他族人严禁涉足。”

从下往上追寻光源

10分钟后,车子开入泥沙路,路不平,车子依然跑得飞快,灰尘便成了车队的护罩,我们全都裹在尘埃里。

根据导游,即使时至今日,附近高地如果下了大雨,也会形成湍急的洪水冲向这里来。

羚羊峡谷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一座小峡谷,以奇形怪状的山壁引人入胜。我们看过的图片显示,这些山壁没一处平坦,全是弯曲的线条,而且颜色艳丽,非常好看。

还有一处下羚羊峡谷,是地下峡谷,离地50米,需要沿铁楼梯下谷。有些地方,还需要靠绳索牵引。

下羚羊峡谷的山洪悲剧

他说,那天羚羊峡谷没下雨,大雨只降在10多公里外的高地,而且雨只下了15分钟。不过降雨后30分钟形成的山洪,却足以带来不测之祸。

导游没带我们去。过后他解释,1997年8月,有12名进入下羚羊峡谷的游客,因为躲避不及从10多公里外突然涌入峡谷的洪水,几乎全遭淹死,只有一人因为被卡在岩石间才侥幸获救。

羚羊峡谷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一座小峡谷,以奇形怪状的山壁引人入胜。游客从横向观察,砂岩堆积层显示的起伏有致线条,是波浪式条纹;从下往上追寻光源,便能看清楚一卷一卷的螺纹,有些还细致得像经过人工雕琢。

峡谷内多数地段只容得下两人走过,路径扭来扭去,很多时候都看不见路,撞墙声乃时有所闻。

我跟着印第安导游走,他提醒我别走在他前面,因为我们是最早入谷的人,或许前一晚在沙地上歇息的响尾蛇还没被惊动。

从横向观察,砂岩堆积层显示的起伏有致线条,是波浪式条纹;从下往上追寻光源,便能看清楚一卷一卷的螺纹,有些还细致得像经过人工雕琢。

上车了,迟来的司机随意地指挥着游客爬上七八辆车子,都是三面敞开的小型车。车开得快,我们在车上抖得厉害。

9月的清晨,穿上寒衣还有点冷。我们20人起个大早,不吃早餐便乘车出发,是要避开人潮进羚羊峡谷。

这里的岩石多数由红砂岩构成。我在峡谷内勉强能辨别的颜色,多数是洋红、粉红和赤褐色。不过,我走出峡谷查看所拍摄的照片时,却也发现了几片黄色和蓝色的砂岩。

谷内除了少数地方能走进三五个人,其他都是狭窄的走廊。因此,他们也限制每支队伍的停留时间,任何人不得个别行动。回程穿过同一条小径,却规定不得拍照,以免造成堵塞。

在峡谷里拍照其实颇不容易,光线只在谷顶上缘徘徊,谷里却是暗摸摸的,很难构图和对光。我只好拿着相机,朝上下左右随意摁快门,至于效果如何,也就无所谓了。

我们早上6时30分抵达一家还关着门的商店,导游说来这里是为了办手续,然后改乘四轮驱动卡车进景区。

我们参观的是上羚羊峡谷,长150米,高20米,是地面的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