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以前的华人虽然重视香炉,但一般没有能力带着香炉下南洋,大多数只带香灰,再有能力的就请神像,直接带香炉来的比较少。因此,他认为,香炉是怎么到顺天宫的、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还是之后从别的地方送到那里等问题,仍有待考证。
位于芽笼29巷的“路班让顺天宫”去年进行耗资45万元的翻新与维修工程,包括修建电梯和提升厕所等设施,预计今年7月完工。庙里最近也增加光明灯,鼓励香客尽量减少烧香。顺天宫董事会副主席刘亚福(65岁)说,董事们希望借此机会,把其中一个大香炉换成小香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顺天宫主席刘泉成(68岁)说,顺天宫目前还未找人鉴定香炉的真伪或证明是哪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总务黄思快(65岁)曾尝试询问新加坡佛教总会的负责人,但对方表示这个须由专业人士鉴定。
这个三足鼎炉高约33公分,宽25公分,两旁有狮首耳,香炉盖上也有一个狮形钮。
历史悠久的顺天宫,虽然创立的具体年份有待考证,但董事们都相信它至少有200多年历史。黄思快说:“如果真的是明朝香炉,那我们庙的历史是不是就能够再往前推?”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米佳在《明永乐宣德文物图典》里撰文时指出:“从清宫旧藏器看,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铜炉都是明中叶以后铸造的,但在年代和工艺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采访当天,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许源泰博士也在场。专门研究本地庙宇历史的他说,这是他走访800多座庙宇以来,第一次看到铸有“大明宣德”款识的香炉。不过,他指出,这种香炉比较典雅,一般上不用来插香,而是用来放置香木粉或香木块。
历史记载,大明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即位两年多的皇帝朱瞻基下令礼部、司礼监、工部诸官,用暹罗国进贡的数万斤“风磨铜”,铸造种种鼎彝器具。宣德炉自明代创制以来,受到历代王公贵族与文人雅士追捧,因此后人仿造者不计其数。
杜南发解释,这都是因为宣炉的名贵和名气,后代才不断仿制。他曾在中国和本地庙宇看过其他的“宣德炉”,但都是晚清或民国仿品,无一真品。
副主席谢清晖(77岁)告诉记者,去年6月董事们邀请建筑师到庙里勘察工程时,在四楼的储藏区找到一个香炉,其大小刚好符合董事们对新香炉的要求,于是请工人把它擦亮,准备使用。擦亮后,一名董事在炉底发现一个款识,上面有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
针对顺天宫的熏香炉,杜南发从香炉的色泽、款字、雕刻与狮子工艺推断,应该是近代工艺品。他说:“事实上,从历史条件而言,本地民间庙宇香炉存在宣炉真品的概率几近不可能。虽非古物,但作为庙宇供奉,有神则灵,当然是不错的。”
芽笼29巷“路班让顺天宫”副主席谢清晖透露,庙方是在去年6月邀请建筑师到庙里勘察工程时,在四楼的储藏区找到这个熏香炉。不过,对宣德炉略有研究的《新明日报》前总编辑杜南发推断,香炉应该是近代工艺品。
加入特殊金属烧铸不易 宣德炉名贵引后代仿制
在顺天宫服务了30多年的谢清晖说:“我们刚从仓库里拿出来时,整个香炉黑黑灰灰的,也不知道以前有没有用过。我们上网一查,发现真的有‘大明宣德’的年号,距今有500多年了,就把它收起来不敢用。”
《新明日报》前总编辑杜南发早年对宣德炉略有研究。他受访时说:“宣德炉的特点是烧铸时加入特殊的金属,故烧制不易,价格昂贵,主要看色泽重量和造型,因为是官烧,有专著记录各款样式,当年已非民间常见之物,都是藏品,我这些年只在本地见过一件名家收藏的含铸金的宣炉及含铸银的明代石叟炉真品,都是小件。”
顺天宫找到疑似明朝熏香炉,庙宇历史或可往前推,但根据《联合早报》采访所得,那是明朝文物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