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感染一种骨痛热症病毒并康复后,只对同一型病毒免疫,因此理论上有四次感染机会。交通部前部长许文远上周就因发烧入院治疗,过后确认第三度感染骨痛热症。
骨痛热症主导病毒类型也在今年上半年交叉替换。骨痛热症病毒分为四种血清型,本地病例自2015年来以第二型(DENV-2)为主。今年头四个月,过去30年不常见的第三型成为主导,一度占总数近四成。由于病毒少见,国人对此免疫力低,造成病例攀升。
国家环境局受询时解释,骨痛热症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相当适应我国的都市环境,好在人类居住地附近交配和繁衍。东部人口稠密且高度城市化,向来符合伊蚊需求。因此相比其他地区,“更多利于繁殖的人工容器、伊蚊的存在,以及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居住距离,使得骨痛热症在我国东部的传播普遍较高”。
在冠病疫情笼罩下,民众似乎未有足够警觉。超过60万户家庭住在遍布全岛的骨痛热症黑区,但住家内反复滋生蚊子的现象令人担忧。稽查人员上半年共150次在后续家访时发现屋内有伊蚊重新滋生,其中23次更发现多处滋生伊蚊。
上周共有1794人感染,再创有记录以来新高,人数甚至是2014年单周891起原纪录的两倍以上。
根据环境局提供给《联合早报》的最新骨痛热症季度报告,第二季度9045起病例中,有16起属于情况较严重的骨痛溢血热症。开年至今,已有至少19人死于骨痛热症,年龄介于49岁至92岁,当中17人在骨痛热症黑区工作或居住。
截至前天下午3时,我国今年骨痛热症病例总数已超过2万起,共2万零639人染病。按照目前增长速度,预计到8月上旬就会超越2013年的2万2170起,成为有记录以来最多病例的一年。
除了常规的“灭蚊五步骤”,当局最近也有两项新建议,即在家中阴暗角落如床底和窗帘后面喷杀虫剂,以及在家穿长衣长裤和喷驱蚊剂。
但自5月起,第二型重新成为本地主导病毒类型,占比在四种血清型中皆过半。第三型在上月回落至占病例总量的35.6%。
东部人口稠密高度城市化 适合伊蚊繁衍黑区众多
一般来说,只有少过两成骨痛热症患者的病况严重到须入院。从第三次感染开始,之前的抗体会起到作用,症状会越来越轻微。
截至前天下午3时,我国今年骨痛热症病例总数已超过2万起,共2万零639人染病。按照目前增长速度,预计到8月上旬就会超越2013年的2万2170起,成为有记录以来最多病例的一年。骨痛热症的传统高峰期,至少到10月才会告一段落。
环境局引述一份2015年研究说,16岁至20岁国人中对第三型病毒的免疫力低至2.7%,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何开年病例数量在单周300起至400起的范围高开高走。
记者日前走访全国第二大黑区武吉班让信佳路一带,一名谢姓家庭主妇受访时说,环境局人员近来已两度上门检查,她也收到区内议员派发的防蚊宣传单,但她自认疏于防护。“因为太频密接触防蚊信息,而且措施太简单,久而久之会麻木和忽略。”
从本地第二季度骨痛热症病例环比激增89.5%,到单周新增病例连续七周超过千起并屡屡刷新纪录,今年大暴发的骨痛热症疫情至今未见好转。
目前有超过200起病例的超级大黑区也多达五个,分布在阿裕尼、芽笼、武吉班让、蒙巴登,以及里峇峇利。根据环境局最新数据,全国黑区数量已从上月初的176个迅速增加至444个,并以东部最为集中。
当局提醒,黑区不仅限在东部,北部和西部一些人口高密度地区也有大量骨痛热症病例和伊蚊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