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新成立的北岸小学(Northshore Primary School)利用科技辅助教学与国际交流的首次尝试。授课的华文教师兼品格与公民教育科主任陈慧玲(41岁)介绍,学生们正在英文课上学习不同的动物,数学课是有关时钟,华文课则是建立时间观念,这样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

面对记者的提问,年幼的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主见,能解释创意背后的考量。其中一名学生崔芷然(7岁)分享,她的时钟加入鳄鱼,是因为“鳄鱼很厉害,我想当鳄鱼”。

北岸小学今年1月正式迎来首批小一新生,共六个班总数145人,目前有25名教师。随着周边预购组屋陆续落成,学校未来可接收六个年级共1400人左右。校园内的部分体育设施,如室外足球场和室内羽毛球场,日后将在课余时间开放给公众使用。

小一新生在华文课上如何学习抽象的时间概念?北岸小学和中国学生一同隔空连线博物馆导览员,通过视讯了解中国的钟表文物。

为应付榜鹅一带对小学学额需求而设的北岸小学坐落在榜鹅北岸通道,距离柔佛海峡海岸线仅一个街区。李燕萍说,学校另一个特色是打造户外学习。“会带学生走出学校,学习道路安全。也打算在海岸线周边实践‘德育在于行动’,让学生了解环境等。”

崔芷然说,玩乐高是她最喜欢的课程元素。但她也提到,网络技术问题一度导致导览员的讲解断断续续,她无法听清楚厦门学生的发言,因此不能和对方交流。

北岸小学校长李燕萍(47岁)进一步解释,学校靠近榜鹅数码园区,其中一个特色是数码科技教育,因此乐于在这方面作更多探索,带给学生更多不同的体验。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凡答对问题的学生都能参与建设网络虚拟城市,加入自己想要的设施,如房屋、商场和球场等,肯定学生努力的同时,也加强他们对社区的概念。

在一个小时的课堂上,17名小一学生与福建厦门一所国际学校的学生一同实时学习。除了听厦门的文物馆导览员讲述一座来自18世纪英国的大象钟的故事,两地学生还动手制作自己心目中的时钟,轮流呈现各自的作品。

校长:继续探索数码科技教育

记者昨早受邀随堂观察上课情况,只见被分成不同小组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合作发挥创意,不亦乐乎。在短短20分钟内,有的搭出五颜六色的机器人时钟,再加入自己喜爱的迷你鲸鱼等配件;有的则用彩泥搓出长短不一的时针和分针。

陈慧玲坦言,课堂上确实出现连线问题和收音不理想等一系列网络科技带来的突发情况。“但这是很好的体验。未来有机会还会进行这样的课程,也会加强网络设置。我们不会因此怯步,会继续跟新加坡以外的学校交流。”

北岸小学17名小一生与福建厦门国际学校的学生,不但一起听厦门的文物馆导览员讲述一座来自18世纪英国的大象钟的故事,还动手制作自己心目中的时钟,轮流呈现各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