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资源中心主席潘丽萍受访时指出,我国在过去15年为年幼的自闭症患者提供了不少支持,现在是时候提高对患有自闭症的成年人的关注。

女儿没有外出工作的能力,蔡素玲在大女儿刘珏婷(21岁)从彩虹中心学校(Rainbow Centre)毕业后,马不停蹄为她寻找日间活动中心,希望女儿能有个“容身之处”。

蔡素玲说,为大女儿寻找活动中心的过程一波三折,最后花了约一年的时间,才让她进入SPD(前称新加坡体障人士协会)的日间活动中心。

孩子不善于表达与沟通

对于育有一名自闭症儿子的卓志强(54岁,客户服务人员)来说,这同样也是他最大顾虑。

“为孩子找到适合她们、靠近家里的活动中心真的很不简单。我那时到处去看,可是许多中心服务的主要对象都不是自闭症患者。女儿不太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如果发生什么事,她们也不懂得沟通。”

蔡素玲(49岁)的两个女儿都患有中度自闭症。自从孩子们年满18岁、从特需学校毕业后,她便陷入了彷徨。

卓志强坦言,身为特需孩子的家长,最大的顾虑永远是孩子要如何在他们离世后继续生活。“我们不断训练儿子独自完成日常活动,如冲凉和做家务等,希望他能越来越独立。”

儿子卓骋劼(20岁)从特需学校毕业后,曾加入日间活动中心,但因为无法适应环境,最后只能选择留在家中。

蔡素玲的两个女儿都患有中度自闭症。自从孩子们年满18岁、从特需学校毕业后,她便陷入了彷徨。

蔡素玲说,她在看到同样育有自闭症孩子的亲戚突然去世、导致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混乱后,马上和丈夫通过特需信托机构设立基金,立好遗嘱。

家有自闭症患儿,对父母来说已经是人生的一大挑战。孩子长大成年后该何去何从,更是让许多患者的家长面对重重困难。

目前,大女儿刘珏婷每周三天到日间活动中心,小女儿刘珏惠(19岁)则在另一间活动中心的等候名单上,等候时间预计需要四到五年。

她说:“包括政府在内,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如自闭症慈善机构和雇主等必须齐心协力,为无法工作的成年自闭症患者提供日间活动中心以外的其他选项。同时,我们也要为其中有能力工作的患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我们不能永远陪在女儿的身边,所以必须尽我们所能安顿好她们的生活。万一我们不在了,她们可以继续生活下去。”

“寻找未来”摄影展将从本月16日起举行至7月4日,展览地点为滨海艺术中心隧道。

“我希望这能启发公众,可以到自闭症相关的机构当义工,或是加入友伴计划,或是在看到自闭症患者时能释放出善意,多包容他们。”

本地摄影师办影摄影展 让公众了解自闭症患者

父亲说,儿子加入彩虹中心学校的友伴计划,接下来会有志愿者定期到家里陪他进行各种活动。他目前也正在继续为儿子寻找适合他的日间活动中心。

“我们希望他能扩展自己的生活圈,不要只和父母及家人交流,可以结交其他的朋友。”

为了提高公众对成年自闭症患者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他们所面对的困境,本地摄影师李欣赏透过镜头记录12名患者的生活,举办名为“寻找未来”的摄影展。

两姐妹平常也会在家做些简单的工作,例如贴鸡蛋包装的贴纸等,来打发时间,让生活更加充实。